“电动汽车噪音小、零排放,好处不少,加上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推广措施,怎么买的人就是不多呢?”如何推广电动汽车,是任学良委员去年提案关心的焦点。经过一系列调研发现,充电难,绊住了电动汽车的普及。
“电动汽车受电力限制,一次性行驶里程有限,车主肯定怕趴窝啊。为什么不能在路上,多设置一些充电桩呢?”任学良总结出三点原因:政策限制过严,例如充电电量销售的许可制度、充电桩设备招投标只让本地电力企业中标等;充换电设施垄断,难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充电网络系统;市场化局限现象严重,政府对公务、市政等领域使用新能源车投入很多,但对扩展私人用车领域的扶植力度仍存在不足。
这些问题交办给相关单位后,任学良更加忙碌起来。
市科委、市发改委等单位,纷纷和任学良联系。“改线难”“供电难”“占地难”,这三道难题怎么解决?
任学良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到通州实地走访,为破解三大“难题”不断地交流着。
“正好,我有个德国朋友,帮了不少忙,他特别详细的介绍了德国的经验和技术,告诉我德国制造的充电桩在抗风雨、防雷击方面都很不错。”任学良把这个消息反馈给市科委,希望能以他山之石筑起本市的电动汽车通行之路。
惊人的启发往往来自不经意间注意到的细节,这句话放在任学良身上太贴切了。“仔细想想,‘三难’其实只有一难,就是土地,只要把用地解决了,其他技术问题并不难。”
怎么能不占用新土地建设充电桩呢?顺着这个思路,当看到路边竖立的路灯时,任学良奇思妙想涌了出来—能不能改造一下路灯,这样既不用新占地,也不用大规模改造线路,路灯本身还通着电。
市科委立即展开研讨,结论:可行!
如今,在京密路上,风景与众不同:路灯旁,多了一个个长方体的充电桩,它们像是小兄弟一样依偎着,两个铁家伙,竟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和谐感。
目前,本市30多家4S店已经建成200个充电桩;在京藏、京承、京沪等7条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也都有了充电桩;慈云寺桥等16处桥下空间也立起了充电桩;11个P+R停车场、社会停车场也建设了不少于500个公用充电桩。
市科委、市规划委在答复任学良的提案时,还描绘出一幅更美好的前景:新建住宅要按照停车位18%的比例设置电动车停车位,商业及社会停车场库要以20%的比例配建电动车停车位;2017年,公共停车场、大型超商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4S店、具备条件的加油站等要建设1万个快速充电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