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家决心的电动车战略正依靠“弯道超车”的策略和战术加速推进着。动力电池的严重供不应求越来越突出,这无疑会引来更多更大的投入和投机。毕竟一辆电动车的成本电池要占40%以上,降减成本目前是依靠扩能、建新两条路。这里便出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动力电池本身要提高比能量必须技术创新;电池在高温高寒地区和季节使用的可靠性;固定、移动充电与换电的局限。国内的生产厂家或正在进入者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与能量?
电动车的电力目前主要由火电提供,火电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耗与电动车的“投入产出”比值到底是多少?专家说按目前的供电能力给200万辆电动车供电没有问题,还有水电、风电、太阳能作为补充。但作为国家层面肯定要有一个对环境污染的“盈亏平衡点”和阶段目标进行评估。
第三,随着丰田等国际大型汽车公司的燃料电池商品化、商业化,这种纯电化学电池驱动技术的应用无疑是对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的投入是直接的冲击。我们能看到,氢燃料电池成本虽高,但随着技术的完善、量的增长、产能与工艺水平的提高,成本必然会走低。这一天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依靠动力电池来实行“弯道超车”的战术实际上是走了更大的弯道。当然,“曲线救国”未尝不可,只是速度、价值和综合功效都要平衡把握。国家目前的补贴政策中对一辆燃料电动车补贴25万元的力度来看就证明了对燃料电动车的支持态度和力度,问题是基础研发、实际推进需要更大的政策扶持力度,市场和资本的唯一觉悟是趋利本性,企业是难以扭转的,需要有国家的政策从高度和深度上加以引导、疏导。否则,欲速则不达造成的损失和浪费是难以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