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举
经特斯拉中国区总裁吴碧瑄确认,特斯拉已经进入“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 根据上海市政府目前的政策,今年将会开放3000个免费牌照给像特斯拉一样的进口纯电动车。和国产新能源汽车一样,进口新能源汽车将获得免费的沪牌,手续也非常简便。当然,这个牌照只能特斯拉使用,将来也不能转让。
现在上海私人车牌的官方价格是7万多元,而且,在这个价格下,所谓的拍牌实际已经变成抽签,其黑市转让价格更是高达12万元。所以,向特斯拉车主免费提供上海车牌,实质上是曲径通幽,变相地向特斯拉提供了新能源汽车补贴。
这个政策显然会引起各种争议。反对的理由不无道理,特斯拉的售价高达七八十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其产品定位也是富裕阶层的奢侈品。一般而言,财政补贴资金要么用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或者帮助弱势群体,对于特斯拉的补贴,实际上是用普通中国人交的税来补贴富人购买奢侈品。
支持上海给予特斯拉免费牌照的意见认为:特斯拉是纯电动汽车,符合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减缓环境问题的政策方向。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中国,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都有补贴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让反对者更难接受的是,在中国,特斯拉甚至都不能满足“环保”概念。由于特斯拉定位奢侈品,为了满足豪华车消费群体对于动力和续驶里程的需求,特斯拉的性能强劲:百公里加速4.4秒,单次充电可持续行驶480公里,最高时速超过200公里。这使特斯拉不得不加大了电池的用量,整车自重高达2.1吨,这就使得特斯拉每公里耗电量提高到0.18度左右。按照美国的核电比例,这个耗电量大概换算为每公里排放二氧化碳122g,但是,在中国的煤电环境下,这个耗电量对应的是每公里排放二氧化碳175g-190g,甚至高于传统车的150g-160g。也就是说,由于特斯拉非常豪华,所以,它实际上比一般的汽油车更不环保。
不过,如果把目光放长远一点,补贴特斯拉也不是毫无道理。
根据经济学常识,对于一项产品的税收,其分摊是根据产品的需求弹性决定的。简单点说,对盐征税,由于必不可少,税收就会转嫁给消费者。如果对皮草、珠宝、游艇征税,由于富人购买奢侈品的选择很多,他们就可以转而购买其他未被征收高额奢侈品税的奢侈品。所以,对某几类奢侈品征税,伤害的不是富人,而是相关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工人。所以,对奢侈品征税,往往伤害的是穷人,而对奢侈品补贴,穷人也未必不受益其中。
上海在给出免费牌照的同时,提出特斯拉部分业务落户上海。目前,特斯拉计划在上海外高桥注册一家公司并打算在上海自贸区内建一个销售服务中心与一个进口零配件仓储中心。对特斯拉展现友善的态度,除了这些当下的实际利益,也有很好的预期前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数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会成为特斯拉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其长远计划是直接在中国设厂生产。如果特斯拉在中国建厂,必须与国内的一家车厂合资,上海也会成为优先考虑对象。随之而来的将是大量的资金、技术、就业,对于上海经济发展的好处,显然大于对特斯拉牌照的补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特斯拉的补贴,实质就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优惠政策而已,与新能源无关,与招商引资有关。
除了地方性利益之外,对特斯拉的补贴,对于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也并非没有好处。新技术、新产品价格往往非常贵,第一批尝螃蟹的人都是富人。随着第一批人使用,相关产业链成熟起来,成本大幅度降低,价格下降,后续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个新产业才能发展、壮大、深入普通人的生活。
目前,从用户角度看,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所有电动车,都遭遇了充电设施的难题。虽然,特斯拉上门为用户安装,但是不管是公寓、私人别墅或工作场所,由于涉及电路改造和安全问题,物业和电力部门都缺乏热情。在这种初期艰难的推广中,高净值人群,显然具有更强的谈判能力,也有更高的支付能力支付初期的高费用。实际上,目前的许多特斯拉车主已经在谋划建立分享自己充电桩的自助式充电网络。
另一方面,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在美国,借助充电桩,特斯拉已经可以从东海岸畅通无阻地开到西海岸,而在中国,任何电动汽车都无法顺利地横跨中国。从公共充电桩的角度看,由于具有较强的品牌、技术、资金实力,特斯拉也能有力地推进公共充电桩的布局。特斯拉方面表示,为尽可能快地扩张在中国的业务,为中国市场提供支撑,将大力在中国发展特斯拉所需的基础设施,探索公共停车场所的充电合作模式。目前特斯拉在中国已经建立了3座超级充电站,均采用太阳能发电。据悉,在上海市政府的帮助下,特斯拉在几周的选址后就得以建立一座超级充电站。在未来,还计划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型的超级充电站网络。
虽然,特斯拉自身的生态系统是比较封闭的,这些设施或许是特斯拉用户独占,但是,在其中产生的商业模式、技术积累、学习曲线、成本降低乃至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都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不过,这一切支持理由,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目前的电动汽车技术,就是未来的方向。但真的如此吗?答案却是:未必。光伏、风力发电曾经的暴涨与目前的退烧,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识别产业方向上,不管是西方国家的政府,还是中国政府,都是过于自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