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难以否认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何时能全面取代内燃车目前的位置显然并不容易回答。不少国内车企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不管是为了迎合国家政策也好,或者是真的看好这块蓝海市场。
然而市场反馈有时并不能尽如人意,例如一向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较高的深圳,在前期的汽车购买指标摇号中,面对100%中签的新能源车,参与者仍未超过三成。这充分说明,消费者是理性的,市场发展的规律并非人力短期能够扭转的。
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车的发展目前看最为有利,国家对充电站建设规划清晰,各车企也在积极开拓民用范围便利的充电设施,我们有理由相信硬件的完善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对于电动车认知和接受营造意识形态软性环境,笔者认为同样重要。在这个领域,来自美国的特斯拉品牌走得更靠前些。
特斯拉并非由传统的汽车制作商创立,而是由来自硅谷的创业者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很短的时间内创立,因此在关于认知这个问题上,特斯拉走的道路更接近IT行业而非汽车行业。特斯拉非常善于跨界合作,比如与招商银行信用卡合作解决车价高的问题,与银泰集团合作解决充电桩问题,与京东合作网销。在终端,特斯拉很重视客户体验,除了其完善的试驾体验项目,还在租车、拼车类APP,甚至在网游中,打出“免费试驾”“抽奖体验”的噱头,然而,即便如此丰富的传播和营销手段,也没能使特斯拉在中国完成其既定的销售目标,究其原因,封闭的生态环境可能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他们独立的销售体系、充电标准等使得他们在中国电动车大浪潮中自成一体。这点,中德合资的腾势似乎更有厚积薄发之势,特别在充电标准匹配上,让腾势纯电动车主能更便利扩展出行圈。
近期,特斯拉终于“妥协”,宣布匹配中国充电标准,并积极进入上海、杭州、深圳、天津新能源牌照体系。他们还宣布开放一些专利技术,使得很多传统汽车行业也能成为合作伙伴。这些举措是对中国市场不得已做出的妥协,OPEN的心态是拥抱市场的关键一步。
回到国内量产的新能源品牌,腾势无疑是其中最为吸引人眼球的,借助比亚迪电池领域的优势和戴姆勒奔驰一百多年造车工艺,其中德混血的品牌基因足够让人信服。从产品角度看,腾势电动车无论从造车品质还有300公里的续航里程等指标,无疑都是国产中最好的。然而,腾势电动车过于民用化的造型使得它在时尚与潮流性方面不占优势,在纯电动车还在玩概念的大环境中,如何更巧妙的展示产品力,是一个挑战。
在营销层面,腾势很重视体验环节,但还需进一步走出传统燃油车行业寻找潜在客户的惯性思维。好在跨界合作方面,腾势还是非常坚定地迈开步伐,频频出现在各大艺术品拍卖现场,例如保利拍卖行,还有上海嘉禾拍卖行、南京凤凰拍卖会等,在艺术界、收藏界刮起一股“蓝色风潮”。另外,在近期的粤商高尔夫比赛中,腾势和众多优秀的粤籍企业家进行了“亲密接触”。这一系列的组合拳,都预示着腾势正积极向特斯拉学习,除此之外,腾势还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中国充电标准的制定,这些都令腾势显得更接地气。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动车时代来临之际,“洋”品牌和“国字号”品牌已经拉开一场不见硝烟的暗战。特斯拉这位“高大上”的洋公子很会博人眼球,但也难免曲高和寡。而腾势作为中国新一代高端纯电动车代表,在一步步学习和追赶。在纯电动车这片蓝海中,两位其实都是先行者,他们的目标群体各有侧重,毫无疑问都有力地推动了电动车时代更加快速地到来。到底谁能最终俘获中国消费者的芳心?或许市场会给出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