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锂电池生产企业有2000到3000家,在动力电池供不应求下,许多企业开始生产动力电池。”7月24日,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试验室主任王子冬在“CAS投融界科技产业沙龙”上表示。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15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将达22万台,同比增长162%,实际产能将为5吉瓦时,而动力锂电池需求约达12.5吉瓦时,产值约合250亿。未来10年,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
动力电池增速落后于新能源汽车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7万台,在其拉动作用下,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规模达120亿元,同比增长200%以上。2015年1至3月,我国锂电池产品产量为10.4亿自然只,同比增长约为3%,远未与新能源汽车300%的增速匹配,动力锂电池产能远未满足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而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6万辆,这一产量同比增幅达到2.5倍。
然而,新能源整车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配套动力电池的产量却出现缺口。“现在动力电池基本上只要能造出来,销售出去的问题不大。”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这不仅大大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能的释放,同时也影响了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大家都忙着造,很难有人沉下心来做研发。
面对这样的市场情况,消费者在选车时也会有顾虑。通过一组调研结果就可看出。近日,由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商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发起的一项针对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消费者调研结果显示,约70%的消费者认为当前的电池技术水平是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障碍。新能源汽车动力的电池寿命、续航能力、电池安全、充电效率是消费者购车的四大顾虑,电池技术亟待提升。
电动汽车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电池技术的进步。当前发展较为成熟的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三元材料电池均很难满足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最终发展要求。
因此,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式尤为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认为,应兼顾比能量与安全性,以提升比能量密度为主线,多角度、系统化提高电池安全可靠性。他提出,下一代动力电池研发应着力攻克正、负极材料和电介质隔板的核心技术及模块智能技术,应跨领域联合开展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正负极材料和以锂聚合物电池———锂硫、锂空气、钠空气为代表的新型体系电池研发,形成核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迫切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
王子冬认为,动力电池已成为我国电动汽车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
目前我国电池研究和生产企业众多,但总体实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还面临着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给我们造成的压力。
华霆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日韩企业在生产成本和技术上都整体领先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一位电池技术专家表示,现阶段国内动力电池 企业的生产成本大约是2元每瓦时,按照容量为25千瓦时的动力电池计算,成本大约在5万元左右。
这样的成本明显高于LG、三星等韩国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据介绍,韩企的成本已降至1.8元每瓦时以下,这意味着同样是25千瓦时的动力电池,其成本将会低于4.5万元。
目前,中国前10强企业的产销量总占比仅为78%左右,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规模优势,且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恐较难改变。在规模效益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课题。
王子冬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与电动汽车企业的关系过于松散,相互的信任度不够,电动汽车企业对待动力电池企业只当作零部件供应商,认为可以有多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动力电池企业不愿意为电动汽车企业开发合适的动力电池。
此外,自动化水平提升需求迫切。日韩一流锂电企业自动化比例在70%以上,国内一线企业约50%,二线企业仅20%,导致中国锂电在一致性上有较大差距,甚至连成本优势也在丧失,日韩企业纷纷在中国建厂,倒逼国内企业提升自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