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BMW i3上看到碳纤维车身,还有可增程式选择这些亮点,这些亮点在BMW i品牌后续车型上也会沿用?
说到BMW i3,我们的理念就是天生电动,它是现在行业中,唯一一个广泛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车型。因为只有充分的使用轻量化材料才能抵消电池带来的额外重量,才能使这款车真正在能耗上有可持续性的意义。BMW i3整车重1255千克,比很多小型车还要轻。再者,BMW i3所使用的主要材料都是完全可回收的。除此之外,整个制造链条都是可持续的,碳纤维加工在美国的摩西湖工厂,是100%水电能源。碳纤维部件组装是在德国的莱比锡工厂,使用风力发电,整个制造过程比传统汽车生产工艺节水50%,能耗节约70%—这是贯穿全制造链的可持续性,这款车型代表了汽车行业最高的可持续标准。
毫无疑问,这些技术会不断地推广到新的车型上应用,不仅是电动车,也包括传统内燃机车型。比如碳纤维材料会在更多车型上得以应用。而且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i车型面世,这是BMW标志性的子品牌。就像BMW M,BMW i也是BMW的子品牌,一方面M代表极致运动,极致的动力性;i则代表极致的环保,极致的可持续性。
与比亚迪腾势和奥迪A3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这两款主要竞争车型相比,i3的主要竞争优势是什么?
去年中国整体汽车市场规模达到2000万辆以上,但是整个新能源车销量大概17000辆左右,市场比例低于0.1%。为什么市场完全没有发育起来?并不是说人们对电动车没有需求,而是缺少真正意义上高品质的电动车。我们认为,BMW i3是这样一个层次的产品。因为在开发之初,我们就确定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真正实现车身轻量化,轻量化才能抵消电池所带来的额外重量,这样车才能真正环保可持续,对环境有意义。当然BMW i3还有其他行业创新技术的应用。9月份BMW i3会在中国上市,同期,BMW i8也将上市。
竞争是好事情。就中国电动车现状而言,越多市场主体参与,才能够越好带动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反之,充电设施越完备,又能够促进人们更愿意去消费电动车。所以对于竞争,我们持高度欢迎的态度。
现在i3因为不能满足中国中央和地方一些政策还拿不到补贴,牌照优惠在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都会受些影响,今后有没有计划针对政策做一些调整,比如说电池刚性采购?
关于补贴,我们非常地清楚,在享受政府补贴和扶持政策方面,BMW i品牌是没有优势的;但是基于合资企业的平台,我们创立了之诺这一合资自主品牌,之诺1E在政府新能源车目录中。对我们来说,是否有补贴不是问题。开发之初我们就已预见到这一点。产品的定位、定价,对我们来说也不是问题;而且我们相信,局面逐步也会改变。比如说关于车牌,上海现在为进口电动车品牌提供3000个车牌,这个是对外资品牌开放的。我们不寻求政府补贴,如果能够得到一些车牌的优惠,这个对于促进电动车消费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果个人客户购买了i3,宝马如何保证服务和保障?
如果物业、住宅或者办公场所条件达不到,我们会建议你暂时不要购买车辆。
请问宝马在推广电动车或者塑造i品牌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说到挑战,最大的挑战是要培育市场。目前市场还太小,完全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就像一个婴儿还在蹒跚学步。如果大家认同这个比喻,我们也可以自然地预见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它会成长得非常快,它一旦再长大一点,增长会很快,走得就很快。而且我相信实际市场成长可能比您看到的儿童成长速度还要快一点。
具体而言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基础设施,第二个是充电的标准,第三个是政府支持政策。现在一个比较振奋的消息,充电标准看来是非常有望解决,我们看到已经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可能还有待最后的审批环节,但是这个标准已经是出来了,符合这个标准的充电桩为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我们相信充电标准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第二,基础设施。如果充电设施的技术标准解决之后,很自然,充电设施就会很快发展,但是它也是一个挑战,要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进来,我们相信如果有好的规划,各个方面的参与主体看到有利可图,如果有好的机会,就会有更快的增长。
第三,政府的政策。我们看到政府有非常清晰的政策,要扶持国产自主品牌电动车。这个是在我们预期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基于合资企业的平台开发之诺这个自主品牌。总的来说,我是相信中国政策是在全力以赴地来实现、扶持电动车整个市场的发育,因为政府的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200万新能源车市场规模,现在看来还有差距,我相信中国政府会采取措施来达到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支持新能源车、电动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