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价格高昂是消费者拒绝电动车重要原因。换电模式的支持者认为,换电模式将解决目前困扰电动汽车推广的核心问题,包括电池续航能力差、充电基础设施单薄等。但在反对者看来,换电模式同时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各厂家电动汽车产品内部构造不同,工艺水平不一致的情况下,换电并不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充电与换电之争,由来已久。EV视界小编试图在技术上分析二者的优劣,抛砖引玉。
2015年,国内已建成充电桩数量4.9万个,而同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38万辆,这一数字距离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数量1:1的黄金比例,相差很远,“僧多粥少”矛盾日渐尖锐。此外,慢充模式下新能源车需要近8小时才能充满电池,快充模式也需要近半小时。而在换电模式下,目前仅需要10分钟就能完成能源补充,看起来换电模式的优势巨大。但是有专家认为,换电模式有以下几个弊端:
一是换电模式需要大量的电池储备,产业规模巨大,产业链协调较难,不利于电动车推广。
二是换电模式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包括统一的电池制造技术、标准化建设、能源补给网络建设、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城市规划、车辆准入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而在现阶段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三是换电会增加电池与车辆连接结构的不稳定性风险,电极插头易磨损打火花,产生安全问题,并且频繁搬动电池会对车架会造成损伤。
目前电动汽车大多数是基于传统燃油车搭载性开发而不是全新开发,这意味着目前大多数的电动轿车和电动大巴和传统燃油车一样,都是承载式车身,相较于燃油版车型,电动版多了几百公斤的电池,这些电池大大挤占汽车原本不多空间。并且承载式车身的动力电池被安装在底板部件上,这意味着换电的时候只能采取“上抽”而不能采取“下落”,对于承载式车身的电动轿车来说,换电很可能需要拆掉内饰底板甚至是座椅,对于爱车一族来说,显然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即使像特斯拉的model S这样全新开发的拥有非承载式车身的车型也没有采取换电模式。相比较而言,目前纯电动大巴发展火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体积大、空间大,而且工艺较粗糙,技术门槛低。同样是承载式车身,电动大巴因为其空间较大,动力电池的布置也相对灵活,简单,采取换电可行性更高。
EV视界小编认为,电动公交车因为其车型单一,行驶路线比较固定的特点,可以在其终点站建设换电站,电动公交车本身不用为了长续航的目的而搭载大量的电池。我们知道,电池越多,车身越重,单位里程能耗越高。因此换电模式在电动公交车上的应用会降低使用能耗,降低单车采购成本。而电动私家车,因其车型众多,电池的型号、容量也不一样,空间极其有限,换电可行性很低,采用充电模式比较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