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车市延续7月快速增长态势,一返往年淡季常态,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经过政策调整,市场表现亦颇为抢眼。根据乘联会的厂家销售数据,8月新能源乘用车呈现同比高增长和环比持平的特征。2016年8月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29913台,同比15年8月的13801台增长117%,,环比7月增1%,总体较好。其中插电混合动力达到8230台,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10%;纯电动车达到21683台,同比增长209%,环比增长7%。
具体到厂商来看,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依然保持纯电动领域的强势地位,吉利作为新的生力军,赶超势头正猛,江淮作为主导者之一,市场表现欠佳。插电混动领域,比亚迪也依然保持着不可撼动的是霸主地位,销量远超后两位。
比亚迪8月独占全国销量35.7% 加速发力新能源
从数据来看,比亚迪在销量和增幅上依然是领跑者角色,续航400公里的新e6今年年初上市,8月销量已达到1512台,全国8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9913台,比亚迪占全国35.7%,1-8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为65051台。
成绩的背后是比亚迪持续深耕市场的积淀,较早发力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在10年前的一片质疑声中一路走来,坚持核心技术自行研发、整车自行制造的理念,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中以技术压倒竞争对手的态势获得大批拥趸者。
比亚迪在北京等主流市场不遗余力地造势,地铁广告随处可见
除了进入市场较早外,比亚迪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比重也越来越高。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14年比亚迪对插混新能源车的投入占比为84%,远超上汽的15%,保持在该领域的长期优势。
不过,近两年比亚迪也开始向纯电动倾斜。2014年在纯电动新能源车的投入仅占9%,彼时吉利为21%,北汽14%,而到了2016年3季度,比亚迪投入则为23%,与吉利齐平。
今年3月25日太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基地奠基,5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奉化,6月份三款新能源车型(秦EV300、e5 300版以及元双模版)登陆深圳、青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基地投产······势头正猛的比亚迪正逐步迈向2020年新能源汽车占比90%的目标。
扩产能的规模效应固然能稳固市场份额,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竞争者不断涌入,如何保持市场绝对优势才是致胜法宝,前不久上海市场份额一度被强烈挤占,为挽回颓势不得已自掏腰包启动大额补贴,未来一旦放开国外品牌,补贴政策退坡为零,比亚迪在价格、产品质量上将面临巨大挑战,能否保持插电式混合动力的绝对优势也将划上问号。
销量王背后:强化渠道建设 做好售后服务
综合分析1到8月份电动车销量,北汽E系列和江淮IEV,以及比亚迪E6市场表现突出。而8月环比7月走强的电动车主要是北京市场的需求车型,比如北汽的绅宝X25\比亚迪的秦EV。
在政策利好及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冲高销量的背后离不开如何做好服务这一核心命题,同时,新能源车也只有依靠独立的销售网络,才能为用户提供专属周到的体验服务,才能使更多消费者了解和认识新能源汽车,在这方面,行业翘楚们也频有大动作。
比如,为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北汽新能源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起140多家授权销售和服务网点,且仍在扩张发展,以提供更加完善的销售及售后服务。搭建由整车企业主导的充电生态体系,集投资、建设、服务三位一体充电网络平台,并推出“智·惠·管家”服务品牌,提供全触点的贴心服务。
比亚迪在北京市场上更是卯足了劲,计划今年进一步增加9家销售渠道达到14家,同时加强用户体验服务和新能源生态圈的打造,以期更好的满足市场对于新能源车型需求。如此一来,势必与北汽新能源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江淮在渠道布局上更青睐本土市场的维护,6月份,首家江淮IEV专营店在合肥开业,专门销售包括iEV5在内的所有江淮iEV车型,店内配备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人员,为新能源车爱好者提供专业的车型咨询、销售及售后等服务。
谋未来:技术拉锯战悄然打响 联姻开新篇
随着豪华品牌竞相跑步入场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出,未来要想在市场上保持绝对份额,比拼到最后的还是技术与服务。
不可否认,比亚迪的领先与其在新能源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密不可分,电池、电机、电控技“三电”技术保持全球领先。奔驰与比亚迪合作,也是看中了比亚迪在该领域的积淀。
北汽新能源则以“纯电动”为技术发展路线,4月份北京车展发布“蜂鸟计划”,这也是北汽新能源十三五战略规划之后发布的首个技术战略,涵盖了e-Motion Design(情感化设计)、e-Motion Drive(超级电驱技术)、LighTech(超级轻量化技术)、i-Link(超级智能网联技术)。
后起之秀吉利今年在新能源发力重点是开工建厂。去年年底发布的“蓝色吉利行动”宣告了吉利集团将正式发力新能源,向新能源汽车企业转型,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工厂接力开工。
观察江淮动作,联姻是一个关键词。自去年7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之后,便开始频频结盟新伙伴,先后与华霆动力、安徽巨一、武汉盟盛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三星电池等签署协议,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设备和关键部件等多方面进行合作研发弥补短板。 日前,又与大众在德国签署谅解备忘录,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