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国500强超威集团杨新新的采访,是从讨论书法开始的。
约了上午10点,记者提前半小时到了位于浙江长兴雉城工业园的超威集团。工作人员敲开总裁办公室的门时,他正在练字。
“不好,这两天练得不好。”看到记者进来,他摇摇头,搁下笔,“练秃两支笔了。”杨新新一家都爱书法,他办公室里挂着两幅字,其中一幅是弟弟的作品。
“我对有些字很敏感, 道 是其中一个,对这个字我是怀有敬意的。”他指着沙发后面一幅字:“正道无形水映天”,不是书法名家的作品,但他说自己中意诗里的意境。
穿着Jackwolf的黑T恤,胸口别着一枚塑料的员工证,一身黑的装束让他显得很严肃。“电池行业是个敏感行业,做企业要尽责,这是企业家的使命。”说到使命,杨新新说,60年代出生的他有很深的民族情结,他要把电池做到极致,做让国人自豪的产品,成为让人尊敬的企业。
[创新]故事
STORY
超前的环保意识
开启转型升级之路
杭宁高速,通往长兴的道路两旁,不断看到电池企业的大型广告牌。进入长兴市区,写满企业名称的路标也在不断提醒路人,这里是中国著名的蓄电池之乡。
1999年,杨新新就有了第一辆电动车,彼时的超威还是一家生产电池的家庭作坊,而杨新新本人在杭州工作,已经是浙江省水电设计院的副院长,每天就骑着小电驴上班。
“一直以来,电池生产过程中,外化成这个工段的工资是最高的,因为劳动强度大,而且污染很大。”
他给记者比方,“化成”这个步骤,好比是把米煮成饭,让电池变成熟,这样性能更稳定。
传统工艺,外化成要用到烯酸,还有重金属镉,整个车间弥漫着酸雾,工人的眼睛很难受。化成之后的电池极板含有各种“杂质”和硫酸,需要大量清洗,这两道工序的用水量就占到了整个蓄电池生产用水的90%。
“工资再高,也弥补不了对人的伤害,环境是骗不了人的。”2006年,超威成立“无镉内化成工艺”研发小组,2009年研发成功。其间经历了3次大的工艺调整,无数产品报废。
“以前是敞开式操作,现在变成封闭环境;反复充电、冲洗的环节没了,酸雾也没了。”杨新新告诉记者,使用内化成技术,可以节水90%、节电25.8%,员工的职业病没有了!
2011年,杨新新担任超威总裁之后,马上着手改造生产线。
这年,超威在江西的分厂刚上完一条外化成生产线,当时是好不容易批下来的,改建要损失1400多万元。但他说“自己当时就觉得不对,内化成才是趋势”。2012年初,内化成改建完成。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超威就此开创了电池行业内化成工艺的一个时代。
这项改造完成不久,国家工信部和环保部联合下发《铅酸电池行业准入条件》,采用落后工艺和含镉超过0.002%的电池企业应于2013年底前淘汰。无镉内化成工艺让超威率先获得了“绿色通行证”。
2013年初,超威赴港上市路演,“环保肯定是要被重点关注的部分”,面对挑剔的香港投资者,杨新新却毫无压力, “废气排放的国家标准是0.5 /m3,我们已经做到0.1 /m3,有人问我,有必要这么严格么?这是做企业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联手德国电池世家
攻关最严苛的环保标准
2012年9月,杨新新到欧洲考察电池厂。
由于严苛的环保标准,2013年欧洲轻型轿车中40%采用了启停系统,到2019年这个比例将达到90%;美国也有类似的强制标准。
“安装启停系统的汽车,车子每一次停下来,发动机就停下来,减少尾气排放21%,减少用油量15%,这肯定是趋势。”美国江森、艾克塞德、德国MOLL这些电池业巨头,也都在研发启停电池技术,超威自然也瞄准了这个领域。
一个月的欧洲之行,杨新新看了5家电池厂、3个装备厂。
在欧洲,德国MOLL的电池覆盖了80%以上的车系,已经给宝马、保时捷、奔驰供应了70年;而且在启停电池技术方面,也是顶尖水平。
杨新新也一直在关注MOLL,但当时,MOLL已经跟国内另外一家企业在商谈合作事宜。从欧洲回国后不久,杨新新听说这次合作没有谈下来,赶紧联系自己在德国的朋友,请他帮忙先跟MOLL商谈。
没想到,合作出乎意料的顺利。
今年3月,德国MOLL的现任总裁Moll-Moehrstedt女士飞到中国、听说超威的创始人周老先生和杨老太太 (杨新新的父母)都是有40年工龄的老专家,很激动。她父亲,MOLL电池的创始人,也是一位老专家,这让她对超威有了好感。
“企业合作,也讲缘分的。”今年4月超威就跟MOLL谈妥了650万欧元的框架投资协议。
为了庆祝这次合作,Moll-Moehrstedt女士还给杨新新带来一件礼物:MOLL生产的电池模型,但里面装的是各种果酒。
目前,超威正在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地购买设备,MOLL将跟超威合作,在中国投资启停电池生产线,预计2016年这条生产线就可以投入使用。
新能源+电动车
未来可贩卖的生活方式
1985年,中国第一辆电动车面市;2005年前后,电动车已经占据了从大学校园到乡间小路的广大区域。
“以前,电动车是一种低成本的代步工具,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杨新新看来,当一种产业跟生活方式纠缠在一起时,它的生命周期肯定不会短,尤其在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
2010年7月超威在香港上市之后,杨新新对这种独特性有了新的认识。“路演时我们做了充分准备,财务、销售状况等资料准备了一大摞,但是他们问的却是:你们的产品消费人群在哪里?这个产品有未来吗?
怎么说服这些香港投资者呢?
“我们这么解释:带排气管的是摩托,不带排气管、不烧油的是电动车了,他们好像有些明白了。”杨新新打了个比方,就像《舌尖上的中国》,衣食住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产品如果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它肯定有未来。
“金融危机后三年,我们销售额翻了4倍多。”他打开电脑,调出数据,超威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第一大供应商。
“不过,这个行业也开始进入产能过剩阶段。”杨新新严肃起来,“产能和市场需求,比较理想的比例是1.2:1,到1.5倍就要出问题,现在已经达到2.6倍。”
2.6倍是什么概念?工厂只要开工一个季度,就能满足市场全年的需求。
超威怎么应对?
只有一个办法,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佼佼者。做铅蓄电池起家的超威,2005年就成立了自己的锂电池研究事业部,“我们想清楚了两点:一是做企业的责任,要走大路;二是专业专注,把电池做到极致。”
“正道无形水映天”。杨新新不但要走大路,还要走得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