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视界报道】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与迅速的发展,新能源车企都仿佛进入了镁光灯的“包围圈”,不仅一举一动牵动着行业的神经,连一点小动静都会被随时放大、发酵。如同近日腾势新能源汽车获双股东增资8亿元,就引发了各路猜测评论不断。
8个亿很多吗?
“新能源技术,没有个三五年时间,没有几十亿投入,没有大量人力投入,是不可能成功的。”
“造车需要匠心精神,而造智能汽车头三年就是烧钱,头三年没有足够的融资是不行的,我认为做这种智能汽车项目,即便是极具行业研发和供应链经验的团队,也起码需要两百亿资金,才能烧到企业有产品上市,有现金收入。”
上面两段话分别来自吉利的掌舵人李书福与威马创始人沈晖。
这两位代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里两股最具代表性的力量——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与新势力造车,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成本看法较为一致。
腾势拥有比亚迪的“三电技术”与奔驰的整车制造工艺,底子很优异,增资8亿元(BYD、戴姆勒各增资4亿)之后,拥有41.6亿元的注册资本,而纵使不去对标已经融资140亿的蔚来汽车,仅仅说还未造出车的游侠汽车,也已经融资了62.2亿元,而拜腾、爱驰也相继获得了5.6亿美元、70亿元的融资。
腾势的41.6亿,只是中间档。
经济规律跑不掉
就数据表上来看,腾势的确每年都在亏损。
数据显示,腾势2016年亏损13亿元;2017年亏损近4.78亿元;2018年前4个月亏损金额为1.12亿元。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亏损情况在逐年好转。反观近日的8亿增资,假设腾势没有十足的把握,只是盲目增资或者如传言所说“增资续命”,那么8亿这个不多不少的数字,只会将资本节奏打的更乱,腾势的两大股东,无论是比亚迪还是戴姆勒都是知名上市公司,都不会做出如此草率的决定。所以,此次增资,正表明了腾势不但不会以融资之名大肆烧钱,更不会因为“缺血”而黯然退场。腾势不是“挣快钱”,它有着稳健的战略铺设与安排。
这8亿要干啥?
众所周知,腾势2010年3月成立,2014年9月,腾势300正式上市,是一个新生的汽车品牌。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渠道营销等等各方费用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摊销,加上腾势所生产的新能源车型还正处在市场的初级阶段,一方面要加紧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铺展营销开拓市场,开销都不会是短期的。
因此,此次增资股东双方会大力推动腾势的持续研发,升级电池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拓宽销售及服务网络,会在更多城市的奔驰店进行铺设,销售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一线和大部分省会城市,全力提升腾势500销量。
综上所述,腾势此次增资8亿元,是走向稳健,有策略、有战略的做法,以比亚迪和戴姆勒的体量,随时可以为腾势注入海量资本,但只有细水长流的让每一分钱都拥有有价值的去向,才是腾势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