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视界综合报道】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这是诗人食指《相信未来》中开头的一段,徐和谊在央视一个朗读节目曾朗诵这首诗,读到“相信未来”时,眼中的光彩令人印象深刻,诗中描述很像徐和谊执掌北汽这十几年的筚路蓝缕与满心赤诚。
赤诚,魄力,却不失细腻,将看似理想主义的画卷一一写实,这就是徐和谊执掌北汽十余年的浓缩概括。
从2002年的临危受命,到2009年的“二次创业”,再到如今稳座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宝座,那些曾经不为人理解的举动,如今都被证明有更宏大的考量布局在背后。
私下我都称他为老徐,因为除了工作中的雄韬伟略,生活中的他是个暖男又是性情中人,值得交往和尊敬。我从2003年大学毕业进入到汽车行业,就开始采访报道北汽,认识老徐算来也有16年之久,随着采访时间的增加,尤其我在职业上的成熟,越会觉得能把北汽这样的摊子操盘起来,并且在汽车行业有一席之地,实属不易。
业绩不会说谎,如今的北汽虽还称不上“巨头”,但也早告别过往一穷二白的局面,走在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第一队列中,怀揣着梦想,补齐短板,向“百年北汽”目标进发。
北汽官方对“百年北汽”有如下描述:北汽集团将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构建“高、新、特”产业结构为核心,以实现北汽集团的“由大变强,走向世界”为目标,加快实施战略转型,全力开启“百年北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
然而话术之外,徐和谊的计划更加具体。他提到,2050年前后,是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实现的时刻,那时的北汽,也到了接近百年的时候。
如何理解这个巧合?
在徐和谊心中,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基业长青,更是国家梦想实现和中国汽车集体壮大的缩影。
北汽的“名片”
徐和谊最近一次高光亮相是10月15日 BEIJING品牌发布会,在会上,他给新品牌定了调:“BEIJING品牌将打造成为世界级的中国汽车名片,这个品牌将从北京,走向世界。”自此,北汽集团乘用车自主品牌格局正式形成,ARCFOX、BEIJING、北京分别对应“高、新、特”三大战略。
舞台上着中山装的徐和谊激情澎湃地诠释着他心中的北汽梦想,跟当年接手那家“小破散”车厂时的干劲并没有两样。如今北汽已是在新能源领域的“老大”,徐和谊作为国内“四小”集团掌门人之一,留在人们眼中的形象是,定谋略时气概万千雄韬伟略,做起事来亲和平易,性情中人。
此次BEIJING品牌的发布,是这位北京汉子数十年来的执着追求:北汽自主品牌的向上,向新,中国汽车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自主品牌做不起来,销量再好也不是自己的。自主业务做强做大可谓是徐和谊的执念,随着北汽新能源业务的良性发展,北汽全面新能源化战略的逐渐铺开,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契机。
面对自主品牌向上如何走的难题,徐和谊比较过其他几个自主车企的做法,比如吉利通过“基因嫁接”,推出了领克,比如长城,通过单独打造高端子品牌WEY,比如比亚迪,通过产品系列升级重塑品牌形象,但比较下来,徐和谊还是“不走寻常路”,既不打造新的子品牌,也不完全放弃品牌形象升级,而是另辟蹊径地选择将品牌直接进行“国际化”操作,直接使用北汽英文标BEIJING。既避免了培育新品牌的门槛与成本,又能传承稀缺的城市品牌,未来国际化时还可以不用重新命名,一步到位,一举多得。
推动北汽集团化改革、推动北汽与现代的合资项目、北汽与戴姆勒交叉持股、入局新能源、收购萨博技术……一宗宗一件件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正是这些项目成就了如今的北汽,也成为徐和谊这位掌门人的个性标签。
如果说,BEIJING品牌将成为中国汽车的名片,那么徐和谊,早已经成为北汽集团的名片。
十年前的押宝
徐和谊刚接手北汽时,用行业的话说就是四面漏风,只有一个空壳,研发,产品,供应链方方面面都没有优势,可谓是真正的临危受命。用几年时间强力推动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合资项目,让集团生存无忧后,徐和谊也开始为自主业务找出路。2009年的秋天,他为北汽集团埋下了一颗小种子:北汽新能源。
正是这颗种子,日后成为北汽集团焕发生机的命脉来源,虽然十年前,行业对这一举动并不看好。
如今,北汽新能源已成立10周年,在不久前的内部庆祝仪式上,徐和谊发表了讲话,提到北汽新能源之于北汽,就像深圳之于中国。
用这句话来看十年前徐和谊的布局,令人感叹。
2009年,在国家百城千辆的新能源推广项目中,徐和谊认准了新能源纯电的方向。尽管三年后百城千辆的推广目标算是失败告终,但从那时起,徐和谊就打定主意要靠纯电动路线“杀出重围”。
他首先将新能源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了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第一家独立新能源汽车企业。同时,徐和谊在一开始就将技术路线指向纯电,当未来几年里汽车行业被氢能,增程汽车,混动这些术语名词搅得七荤八素,然后最终仍旧回归纯电为主的路线时,北汽新能源的产品计划已经陆续落地并看到市场反应。
如今看到这些业绩,人们往往会想到,这是徐和谊十年前早就入局的结果,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具体到细节,大家经常会忽视当年新能源公司独立时,徐和谊还同时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即同步成立了普莱德新能源电池公司,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推出首款纯电车型及平台。
在种下一颗种子的同时,徐和谊还为它搭好了园子,找好了园丁。缜密而大胆的组合拳,在当时无异于行业惊雷,这就是徐和谊,敢想,更敢干。
我们习惯说,2009年到2014年,中国车市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各个车企都在加码SUV,特斯拉的Model S艰难问世,而李斌要到2014年底才在雾霾中的北京思考电动汽车的前途。合资伙伴风生水起,自主品牌实力不够,甚至被认为“一手好牌打烂了”,徐和谊也不显得着急。一款车从研发到生产至少经历三四年时间,在SUV狂飙猛进的2013年,北汽新能源已经悄悄拿下国内纯电车型销量第一的成绩,一直保持至今。国内新势力造车2015年开始甚嚣尘上时,北汽新能源已经开始在高端电动车型ARCFOX,以及换电,分时租赁等业务领域频频发力。
可以说,在早入局、早聚焦的同时,徐和谊为北汽新能源打下的基础非常扎实,下到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上到产业运作、资本生态,都已经布好了。这十年,正是这些环节领域的协同发展,才能够在今天结出相应的果实。
手中的底牌
与徐和谊聊汽车,中国汽车或新能源,很难不被他那股乐观自信所感染,在他看来,抓住新能源这机会打胜仗,是事情唯一的可能结果。
他如此自信,自有他的底气。在大的层面,中国汽车行业三电的技术积累并不比国外同行差多少,有一些甚至领先,比如电池。具体到北汽自身层面,十年的积累,让北汽建立起自身的技术核心优势和人才体系。
北汽新能源的技术投入是徐和谊颇为自豪的一件事,新建成启用的北汽新能源汽车试验中心更是他近期向各方人士推荐的重点,他带政府的领导、院校的专家还有很多同行去参观,言谈之间,信心满满,令人颇受感染。
这个试验中心投资21个亿,占地5万平方米,拥有88个实验室,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功能最齐全的新能源专属试验中心,在今年7月的启动大会上,徐和谊说,这是面向新时代发展打造的一把利器。
壮年时的锐意,丝毫未减。
投入动作大开大合,用人原则亦“我行我素”,与大胆的新能源战略一样,徐和谊的用人策略也颇为大胆,被称为敢用人,会用人的第一老总,他在核心管理岗位任用大批年轻干部,如今75后甚至80后扛起了北汽的大旗,一线核心管理层几乎没有50岁以上的。年轻团队带来的氛围,更加适应新能源时代的文化需求,从“达尔文计划”到“海豚+”这些颇为前卫的命名可见团队思维的年轻化和时尚感。
最后的机会
在徐和谊的视野中,考虑的不仅是北汽的腾飞,更是自主品牌的整体向上,去跟国际品牌比拼。在他看来,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比国外同行晚了许多,燃油车领域去追赶很难,“中国想要赢,必须走新能源加智能网联的双轮驱动,这可能是中国汽车行业最后的机会。”
不仅是前述提及的三电领域的技术优势,徐和谊也看到了传统燃油车巨头身背的沉重包袱,大象转身,谈何容易?他庆幸年轻的中国车企这些负担相对较小,迎接未来的变化更容易实现。在近两年的企业工作会议中,他更强调智能网联的优势机会,结合新能源的积累,提出“双轮驱动”。前不久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徐和谊再次为北汽的双轮驱动站台,并重申自己对于智能网联领域的重视。
在他看来,新能源技术属于单线条革新,而智能网联变革则是多领域、跨行业、深度融合的,中国的智能网联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有很多优秀的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这正是中国汽车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最新召开的北汽集团2019年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工作会上,徐和谊也首次提出北汽集团要以备战北京冬奥为牵引,明确“双轮驱动”的具体实施路径,加快推进“双轮驱动”战略在全谱系产品中的落地并要加大推广力度,拓展“双轮驱动”发展新的增长空间。他希望,北汽集团能借助2022北京冬奥会,启动“双轮驱动”战略加速器。
虽然有了技术方面的积累,中国汽车有资格参与竞争了,但徐和谊很清楚,面对国外汽车企业动辄百年的经验来说,中国汽车实在太嫩,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他对外从不讳言,如今的自主品牌产品要跟国外品牌去竞争还有不少差距,即使新能源市场,也将在合资产品落地以后成为竞争的红海。面临市场下行压力,国外品牌都在积极联合,抱团过冬,尚不够强大的中国品牌更应如此。徐和谊在2018年秋的媒体沟通会上就公开提到减量和收缩战略,让人们看到意气风发之外,这位掌门人的务实冷静。
行业未来格局究竟如何?徐和谊对此仿佛了然于胸,很可能五年内,就会出现汽车行业的国家队,集优势资源参与世界竞争。
那时,是否离徐和谊心中中国汽车真正傲然于世界的梦想,更近一些?
新能源的技术储备,以及智能网联技术的领先,构成了中国汽车得以“弯道超车”的竞争力的两极,而另一层面,中国车企要学习国外同行的一些做法,比如眼下国际车企纷纷合作联盟,抱团取暖。
眼下市场面临巨大下行压力,伴随着股比开放、巨头纷纷加注在华新能源投资等现实,整个行业并不是很景气,徐和谊亦坦言新能源市场亦即将成为红海,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在调整中实现整合、壮大,是必然的路径。
“下一步整合是必须的 ,汽车行业(整合)是早晚的事儿了。”
“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国际上好的做法,不同国家的企业都能整合起来共同奋斗,如果我们坚持单打独斗,还能走得下去吗?”
徐和谊相信,行业中将会出现“国家队”,即通过“国家队的组建促进行业里的地方企业强强联合”,他认为这个时间点不会太久,可能五年之内就会出现。国家队的竞争力上升到国家层面,那时才是中国品牌与国外品牌真正展开较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