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视界报道】加速碳中和,创享智能化,长城汽车2025战略发布会暨第8届科技节刚刚落下帷幕,这是一场长城汽车有史以来最为重磅的产业盛宴。
从剑指未来的2025战略目标部署,推动产业变革的诸多新的思考,到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再到大禹电池、智慧线控底盘、咖啡智能2.0等多项黑科技的发布,让我们看到在当下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长城汽车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持续转型的执着,以领先姿态抢跑未来的决心。
近日,EV视界等媒体与长城汽车副总裁穆峰、长城汽车副总裁单红艳、长城汽车技术副总裁宋东先、长城汽车CDO陈现岭等高管人士就此次科技节的热点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交流。
一问:未来5年,长城汽车凭什么领跑中国汽车?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战略发布会上提出,未来将基于“全球大布局”、“研发大投入”、“企业大变革”和“用户大运营”的新定位,进行全面、彻底的创新变革,持续打造竞争力,领跑新赛道,推动长城汽车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
2025年,长城汽车计划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的目标,其中80%将是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为达成这一目标,长城汽车未来五年累计研发将投入1000亿元,确保技术领先优势。
在穆峰看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未来汽车行业变化好比生产关系的发展,第一是生产力,目前友商推出一些商业模式,预埋一些功能开放收取费用。长城汽车认为,应该主要围绕汽车和生产,先把硬件预埋好,提升生产力,作为硬件品牌。
第二,未来技术迭代速度远远超出想象,互联网行业、汽车行业皆如是,现在软件迭代可以做到7天一次,这种迭代速度已不是传统汽车行业所想的那种迭代速度,因此,长城汽车希望打造一个开放的智能生态,比如联合合作伙伴把自动驾驶形成一套完全公开的开源平台。而且希望这些工具链是长城汽车的朋友在上面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长城汽车把整个智能化形成三层:
第一层以硬件和底层软件为代表,工具层将对方开放,应用层由长城汽车主导,构建一个生态联盟为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
第二层从未来方向来讲,主机厂必须掌握两个核心能力,第一个能力是交互模式,所谓AI、AR等多交互能力,向消费者最适合的交互方式理论上应该是通过眼睛,其次是手势。以视觉和语音为主,手势为辅的多能交互,另一个维度则是沉浸式体验。第二个能力核心竞争力基于视觉AI,座舱马上进入全新AI时代,原来是人脑服务,未来是沉浸式服务、出行即服务,服务永远围绕在周围。
二问:长城汽车为什么要全部自研?
作为长城汽车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的“数字引擎”,咖啡智能为长城汽车的智能化战略目标提供动力,因此,未来长城汽车将加强对咖啡智能的战略投入,持续提升自研能力。
自研能力强,才是真的强。在大变革时代,单打独斗绝不可能赢得未来,还要全面拥抱合作伙伴,形成无论是行业广度还是技术深度上最强组合,才能以“无所畏惧”的姿态开辟未来。
穆峰对此表示,长城汽车在垂直整合方面其实有相当大的优势,在座舱系统方面,现在有三个组织在承接,一个是用户体验中心(GDC),第二个是仙豆汽车,此外还有诺博科技,两个座舱开发团队,形成一个内部良性竞争关系。自动驾驶领域的主力队伍是毫末智行。
“在我看来,一方面我们必须要自强,建立起完善的全栈自研能力,这是基础。回顾历史,2011年山寨机遍布天下时,有些手机生产厂开始自己做,有一些贴牌做,实际上现在活下来的都是建立全栈能力的“,穆峰认为,一个主机厂也需要具有全栈能力,在汽车变革的进程中,最终活下来的一定是具有全栈能力的公司。
“长城汽车会更开放,会和所有合作伙伴合作,绝对不会搞封闭的小圈子“,穆峰说,“我们内部开会时候说过一句话,哪怕把全世界最优质资源抓在你手里,只要你封闭,那么就只有一个现场,所以我们愿意构建生态联盟,拥抱变化。所以,主机厂作为牵引者,该投的必须要投,而且要精准投入,同时保持开放心态,和大家合同共创、共赢。既在长城汽车内部形成有效的竞争关系,又愿意搭建平台,让所有合作伙伴在长城汽车搭建平台上发出光彩。大家的目标都一样,就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单红艳也持同样观点:“搞技术如果不懂其原理,仅仅是拿来用,很难产生创新。通常来讲,任何一个新技术,都有走进和走出的过程,这是一个理论。坚持自己走进去,但是同时要引入外部竞争。如果做得再好,没有外部竞争,永远有才思枯竭的一天。所以,必须要有自主能力,但也必须要有双轨,即有外部协作,并不是说不用外部资源,而是内部、外部同步走。只有自己更懂,才能跟合作伙伴共同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三问:大禹电池技术的创新点究竟是什么?
单红艳告诉我们,大禹电池技术研究了近一年时间,“电池安全问题一直是比较突出的挑战。电芯本身暂时还做不到百分之百防止热失控,我们花费很多力气去实现怎么从系统层级防止电池发生热失控,不起火、不爆炸。这项技术总结有8个特点:热源隔断、双向换流、热流分配、定向排爆、高温绝缘、自动灭火、正压阻氧、智能冷却。”
首先是确保发生热失控的电芯能以确定方向排出,也就是“定向排爆”,这也是大禹电池的命名由来,大禹治水是变堵为疏,把火疏导出来,让火的热流,通过分流、换流方式,顺着既定路线走,走到最后灭火盒的地方。再结合“智能冷却”系统的引入,顺着路线引导热流在流动过程迅速降温,例如原本火焰温度达到1037度,通过路径降到100度以内,同时冷却液引入降温,再加上灭火盒阻火,用这种原理来实现大禹电池的不起火、不爆炸。
通过委托第三方公司做的相关验证试验,证明跟仿真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行业里有一些系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每个专业的人都在研究每个专业的事。”
单红艳认为,大禹电池的解决方案恰恰是以系统思维看待问题,并没有单一看绝缘,也没有单一看冷却系统,也没有单一看整个电路,而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
往往跨领域、跨零部件、跨专业才能有机会产生新的创新。大禹电池技术体现是的就是集成技术。同时,长城汽车还具有自己垂直整合的优势,有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业务,多边联合开发对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会产生系统性的创新。
四问:智慧线控底盘的安全性问题?
2025年,长城汽车高阶自动驾驶前装渗透率目标将达到40%。长城汽车智慧线控底盘技术将于2023年正式投入商业应用。
在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执行三个核心环节中,线控底盘属于最关键的执行端,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石。长城汽车智慧线控底盘是底盘架构的一次革新,摆脱了传统底盘的束缚,实现完全的人车解耦,拓宽了智能驾驶的边界,给智能驾驶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智慧线控底盘从设计之初就以L4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为目标搭建技术平台,并整合了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换挡、线控油门、线控悬挂5个核心底盘系统,涵盖车辆前后左右上下六个自由度的运动控制,囊括所有底盘驾驶动作,达成了“1个大脑协调5大系统实现6个自由度控制”的表现。
不得不提的是,自动驾驶最重要的是对安全领域的要求,宋东先表示,“我们认为三重安全冗余的线控转向是有必要的。在电机和电控上,电机可能用双绕阻的电机,或者多一个冗余电机,然后在控制器上给芯片三重备份,保证一旦发生失效,可以具备正常行驶能力。线控制动全车四轮,按照每轮两重冗余来做,这样能保证一旦有失效情况,还能正常行驶,满足高阶自动驾驶功能安全的要求。另外还可以跨领域协调,形成‘一个大脑‘理念之后,即使制动出问题,转向可以互相配合。“
所以,单体上多重冗余保证安全,系统上通过跨系统的功能互补,以保证安全,这样整个自动驾驶智慧线控底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保证。
五问:咖啡智能如何避免功能堆砌,“1+2+N”如何实现智能找人?
让汽车成为会思考能判断、可持续生长的未来出行伙伴,重构人与车的关系,长城汽车咖啡智能正式从1.0全面升级到2.0,这标志着长城汽车由感知智能正式步入认知智能时代。咖啡智能2.0以“智慧、智联、智驾”为开发导向,包括1个智能中枢+1个强大基石+3大智能升级。
陈现岭指出,咖啡智能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服务等领域。智能化产品开发流程是基于用户需求,首先有产品定位,根据用户画像和需求定义相关功能,以此打造特定用户使用场景。
现在,长城汽车已经在新开发车上采用了用户体验设计主导开发流程,把一部分用户喜好筛选出来,不同的车,不同应用场景不一样,可以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喜好功能。
但是,有一些并没有完全采用用户体验设计方法开发的量产车怎么办?这就要在完全合规情况下,基于云管端一体化平台能力,利用车联网数据、用户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孵化新的功能。
咖啡智能根据数据分析,会定期强化用户喜欢的那部分功能,经常不使用的功能也会考虑其原因,是功能入口太复杂?还是功能没有产生用户共振?没有解决用户的痛点。但不会盲目取消功能,而是分析产生原因,再进一步做决策。
总之,现在对已经开发、已经量产的产品是采用以上方法去做,整体还是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定义功能,什么样人群喜欢什么样的功能,要做洞察和分析。现在长城智能座舱的功能和体验,是逐渐转向以用户体验创新为主来做。
围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服务,智能座舱提出“1+2+N”出行空间设计架构,陈现岭解释说:这一设计架构里的“1”,代表“1个人机交互体系”, 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基于用户体验创新为主,做了很多关于用户体验测评,以及基于用户体验开发进行系统开发的逻辑 。
“2”是指座舱系统,通过智慧生长提升主动感知、智能交互和场景服务的能力。陈现岭认为,“基础是硬件,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硬件的不同会带来不一样的算力,所能够牵引输入,比如拖动屏幕接入摄像头数量都是不同的,所以硬件是一个大基础。软件则必须有统一的软件架构来适配不同硬件平台,而且在APP层出入端,又可以做出不同的API接口,可以做很多应用层功能开发,也可以把这些接口给合作方基于接口做很多开发。而且,可以把第三方生态通过API接口层牵进来,这就是两个基石作用。“
当然,在软件的上部,又会做UED区分,争取80%的软件能够复用,20%根据用户需求不同打造差异化,也就是功能,还有UED。
有了这个基石以后,通过N个智能场景来给用户提供服务。首先从车端到云端都能将用户联动起来,服务主动找人的案例在摩卡上有很多。当车需要加油时候,主动提示距离最近的加油站,或者最便宜的加油站。另外还可以DIY,有技能口袋,给用户DIY的创造力,触发了什么场景,就能够引起什么功能,比如过生日的时候,机器就祝你生日快乐。当你第一次走进车的时候,会告诉你已经进入某个区域。
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服务主动找人,现在是人机共驾。下一个阶段就是完全的服务主动找人,当意识到是你的时候,就给你推荐喜欢的音乐,从而控制驾驶习惯。而且语音都可以变化,在摩卡上有很多主动式交互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