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视界综合报道】近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小桔充电发布《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深度探知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发展痛点、多角度的用户调研及分析,针对充电网络布局、场站环境及配套、设备使用管理、软件体验等方面的服务质量体系评价,助力行业标准体系的完善,推动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联合报告,我们希望把提升充电服务质量的经验输出给行业,推动业内标准化进程和充电服务体验的提升。”3月17日,小桔能源总经理解晶晶在“2024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基于国家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目标,充电服务标准化成为确定性的发展趋势。
深度探知用户需求 构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成果有目共睹,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截至 2023 年底,中国各类充电桩总量达到859.6万个,车桩比持续优化至2.4:1,结构布局逐年优化。
在此背景下,车主的充电焦虑和充电场站服务体验的良莠不齐,对新能源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制约作用就更为凸显。为此,报告通过多维度的用户调研,综合不同充电旅程下用户在意程度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充电速度、安全、价格水平和充电可靠是影响用户体验的核心因素,充电站指引清晰、充电启动快等体验指标也需要从业者持续关注。
用户充电旅程分析
报告认为,设备可靠是充电体验评价的核心关键。设备可靠相关的确定性因素,在用户体验关注因素TOP10中占比40%,权重最大;而影响设备可靠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充电异常:包括启动失败、跳枪、冲不上电等情况。充电异常不但会影响用户评价当下的充电体验,甚至会影响用户后续对平台服务的认可度与感知。
通过上述分析,报告从充电网络布局、充电场站环境与周边配套、充电设备使用及管理、充电费用清晰、充电软件使用体验等五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谈及充电速度及功率分级,报告认为,分体式充电堆将模块集中组成共享的功率池,通过智能调度可大幅提升充电枪最大功率和模块的利用效率,相比之下,若为大幅提高充电速度改用高电流的液冷充电枪,将大幅提高充电成本,并不适合大多数的公共充电场景。因此,兼顾效率和经济性,报告建议以分体式充电堆的单枪最大功率180kW作为“超充”的功率下限,而采用液冷技术的设备则归类为更高一档的“超快充”。
首发充电服务标准指南 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为进一步推动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报告在充电设备、场站运营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明确的服务标准指南,持续助力用户体验提升。
充电设备是提供充电服务的重要载体,设备质量、布局、运营、维护等因素均会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因此,充电运营商在日常运维过程中需对充电设备建立成功率、可用率、充电速度及功率分级、运维时效四大考核指标。举例来看,若充电场站实际运营方所有直连充电场站设备可用率≥95%、设备一次成功率≥95%,则场站运营效率和用户满意度会更高。
对于用户看重的客服和售后问题,报告建议,充电运营方应具备 7*24小时客服能力,反馈问题在72小时内处置完毕。
针对用户关注的场站安全,报告认为要做好“四大检查”和遵守“一个要求”。“四大检查”分别为场站资料合规性检查、场站消防安全检查、场站标识规范检查、电力施工安全性检查;“一个要求”为场站监控设施要求,明确摄像头数量与场站充电车位数关联;存储时间满足至少 14 天的要求,可实施远程实时播放及录像回放。
公开智能化实践经验 助力行业降本增效
智能化作为充电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充电行业持续主攻方向。此次,小桔充电在报告中公开了基于设备、电池防护、数字场站方面的技术创新经验。
针对充电设备的智能化提升,报告总结了四大技术,分别为基于云边端协同的智能互联技术、基于全矩阵架构的智能功率调配技术、基于车桩兼容引擎的可靠充电技术、基于知识推理的智能运维技术。
小桔充电技术研发部自研智能运维引擎
此外,报告呼吁充电行业,重视电池安全防护能力的建设。首先是电池防护,通过识别电池风险特征,采取远程控制禁充、停充、限充等处置动作;其次搭建电池健康档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分析电池衰退过程;再次是电池热失控预警,进行主动预警和防护;最后是安全保险,全方位保障用户人身财产安全。
通过强化数字智能化技术在充电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管理,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有力支撑充电基础设施整体服务能力的跃升,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品质、高效率的方向迈进。
查阅《全固态电池有望引领新一轮电池革命》等相关研报,可登录车百在线官网(ev100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