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视界报道】2022年3月26日,在“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云论坛”上,会议上轻橙时代CEO牟露接受了现场媒体的采访,以下为现场采访实录。
Q:牟总好,有两个相对比较尖锐的问题请您指导一下:
第一,造车新势力企业里面有钱了,他们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您如何看待接下来造车行业,尤其对于轻橙汽车来说,存在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咱们的团队准备怎么面对这些挑战?
第二个是第一个的延展,我们都知道资金是造车最大的助力之一,作为新造车企业,轻橙时代形成差异化进入市场,吸引投资人、资金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谢谢。
牟露:我觉得您提的这个(问题)也非常好,也非常客观。确实,资金对于目前新能源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为我们也知道,其实现在整个从产业链的上游到下游,从上游产业链现在面临的是原材料涨价,包括“缺芯”、缺一些关键的金属材料和电池供应,这块是非常大的压力。向下来说,消费者层面也会有些压力,一方面是政策上的“补贴退坡”,另一方面现在的消费者实际上也更加务实、新能源方面消费心智也越来越健全。这两头对新能源行业,特别对我们这些初创企业来说感知都是比较明显的。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核心能力一定不是融资和花钱能力,一定是产品能力,因为我们轻橙时代从建立之初就认为我们的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具备核心竞争力、具备自己对于产品有清晰认知和理解,对于用户的需求有足够尊重的企业。资金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相比之下,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服务、我们对消费者的解读可能更重要。
另一方面,就目前来说,我跟您同步一下,我们目前其实也经历过两轮融资,最近一轮是今年1月份结束的preA轮融资,我们也融了5亿左右,领投方是最大的央企和国企——招商局创投,我们应该是招商局第一家投资的整车企业,所以我们也非常幸运。另外跟投的有贵州当地最大的政府投资平台——贵阳产控集团,还有一些产业的投资人,像逸高资本、灝浚资本、文略资本、冰川资本这样的产业整合和跨界的投资机构,所以我们的投资人范围实际上是涵盖了像大的国企、央企,包括深圳当地政府,还有大的产业投资人和知名的跨界产业投资。在这一块可以看到投资人对我们公司还是比较认可的,非常感谢。但从我们自己来说,钱还是要花在刀刃上,要把钱真正投入到产品技术研发,包括响应市场的需求,包括回馈到我们的用户,真正做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也是我们公司的核心理念。资金和融资固然重要,相比之下,我们对于产品和消费者的认知更加重要。
Q :顺着您刚才提到的接着说,年初的时候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请问一下这笔资金咱们是计划如何分配的?再融资之后轻橙时代有什么样的布局和规划,以及未来的IPO计划是如何的?第二个是关于最近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反映到终端市场,对于这个情况咱们轻橙时代是否有预案措施?或者说您认为制造企业应该如何控制成本?
牟露:非常感记者。您刚才说的两个问题其实都是非常直击灵魂的。第一个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刚才我提到大的环境确实是比较严峻,从上下游到消费者。我们企业在产业链布局方面是有一些自己的解读的,首先第一个,作为技术为导向、产品为导向的企业,我们首先对于我们的核心合作伙伴,我们基本是能干的先身先士卒干起来,比如最近大家一直在热议的“软件定义汽车”,但是拿一句话来说,我们的企业叫“软件定义公司”,我们整车的核心部件,比如“三电”(PACK电池、电驱、电控)核心的软件都是我们自己主导开发的。另外还有整车的电子电器,包括智能网联的软件、生态,还有智能硬件的相关产品,在轻橙时代我们会做大量的技术投入和研发。其次我们会赋能给我们的这些核心的零部件企业,我们对供应商形成技术上、工艺上、质量管控上的正向输出和大力支持,也在重要的技术人才和关键解决方案上形成紧密的合作和共享,这样一方面能从技术方案上大幅控制成本的增加,更能协同共赢、一起为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和行业技术的提升群策群力。我们在前期把一些重投入的部分自己消化了,这个其实对于整个产业,我们是希望以我们这样一个赋能者的身份、驱动者的身份加入,这是我们对于产业的理解。
它带来的好处,第一个,产品品质更加可控,核心产品的PACK、电池包设计研发等方面我们都有非常专业的团队,在整车领域我们的团队也从0到1开发过两个大的新能源平台,做过二三十款不同的车型,中间也不乏火爆的车型、成功的车型。所以在这块我们在之前是有相当深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积累,有这些积累让我们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所有的供应链和合作伙伴的产品品质,还是在低成本的基础上。
第二部分,您提到融资、IPO这个话题,我觉得每个企业可能在发展过程中都会考虑IPO,但是IPO一定不是我们创业最根本的出发点,只是企业发展路上的里程碑。这次5亿融资主要还是投入在整车研发,包括工程实验车、还有首批小批量车的投产,包括生产环节当中的投入,这个都是一些硬投入。另外还有一部分可能在我们的品牌和用户运营方面,之前我们在研发端做了很多,市场端做得不足。
Q:第一个问题,您之前在腾讯公司做游戏开发,之前的工作经验对于造车有什么样思路上的帮助?第二个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应该是用北汽瑞翔的资质做代工,产品目前挂标挂什么?挂北汽瑞翔VC还是什么?第三个问题,北汽瑞翔现在的产能和轻橙时代第一年的交付目标能不能透露一下?第四个问题,今年,尤其是从1、2月份来看,电池和芯片的成本越来越高,几乎很多新能源车企都在涨价,对轻橙时代目前的成本控制有没有影响?未来我们的定价区间会不会和之前的预估有一个上浮?对我们的交付目标会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牟露:非常感谢记者。确实是,我之前在腾讯工作10年,主要做的都是游戏产品的开发,2015年离职的时候,之前的经历是创立了天美艺游工作室,也主导并参与做了一些国民级、现象级的游戏产品。在腾讯的这10年,我认为可能是腾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我国经济上各个板块和领域发展得最高峰的时间段。我也有幸在此期间服务了超过5亿的互联网用户。这个经验首先对于我去理解汽车行业或者汽车的消费者来说有了很大的自信,因为我对于年轻消费者的判断,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的理解,是有一些经验积累在里面的。而要说来到汽车行业,我在来轻橙之前还有6年的创业经历也是在汽车行业,做智能网联软件的开发,也算是对行业本身有了一些深耕。这一个10年、一个6年的跨界,缔造了我对于产品、对于用户、对于出行生态的理解。如今汽车行业面临新能源转型,既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也实际上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很多时候大家会把它刻意地和互联网的发展套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去观察,会发现这两个行业可能还是有一些差别。互联网更加强调的是快速迭代,基于痛点去挖掘需求,然后快速地响应用户,通过数据反馈,不断地进行优化。但是在汽车行业,首先第一个不同是标准的不同,车本身是一个对安全驾驶有非常高的标准,它是一个工业标准,另外它有大量底层的,包括制造、物流各方面的布局。车企在看待消费者的时候,从产品定义上更多要吸取互联网的成功经验,但是在整个研发过程当中,我觉得还是要遵守车的严格开发流程和本质,这中间的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怎么样利用更有效的方式去整合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和公司的研发进度怎么样进行有效的匹配,包括团队怎么样更高效地朝着研发和服务客户的方向努力等等,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个,您刚才提到代工,目前我们也在积极地和相关的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中国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确实发展得非常快,政府的监管层,也积极在出台相应的条令和要求,以满足当地政府发展的需求。而企业来也在不停寻求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考如何有效地整合、有效地往前迈步。可能从目前来说,我们现在还没有百分百地把我们企业定位在用代工的方式还是自建工厂的方式,这会是我们后面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和瑞翔之间的合作还是非常良好的。今年的产量虽然说在刚才您提到的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上涨的程度,但是我们和我们的供应商,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建立了长期合作,前期也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赋能,包括产线建设、三电等技术研发领域,我们都做了大量的共同的投入。所以说到目前为止,虽然现在原材料涨价很厉害,但是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降低成本和品质的保证。另外我们的车还是非常聚焦在我们的产品线上,我们也没有走太多弯路,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供应商,总的来说,我觉得目前大家的沟通还是非常积极有效的。
您提到产能,目前对轻橙来说问题不大,我们也在积极地寻找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也在寻求很多的资源整合,未来希望您更关注我们企业的发展,后续我们也会有相应的信息披露。
您还提到定价的问题,现在整个新能源大家都在热议涨价潮,我的朋友圈、微信、微博里面看到非常多的各个车企准备涨价,消费者端大家明显看到新能源车未来即将迎来一波涨价潮。对我们来说,这些信息是外界因素,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我们的产品始终是在强调我们的价值,而不是我们的价格,价格只是一个层面的认知,我更希望我们的产品在第一次亮相消费者的时候,给用户带来印象是一个物超所值的、具备性价比、具备未来非常多想象空间的产品。
Q:牟总您好,两个问题请教一下,您刚才提到一些产品的问题、用户的问题,轻橙时代接下来在市场上从产品层面上来说,破局点是什么?我们产品的哪一点能够真正击穿市场。第二个问题,根据您的观察,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会是什么样的演化趋势?对轻橙时代来源说最大的市场空间在哪个细分领域?
牟露:感谢记者。刚才您提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破局、一个是格局,我觉得非常好。
第一个,破局。现在大家都在说新能源第一波势力、第二波势力,那后面有没有第三波、第四波、第五波?我认为任何时间都有机会,关键看企业对于整个行业的判断和自己真正的着力点究竟在哪儿。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我们首先瞄准的市场是中国大部分的年轻消费者和刚刚组建家庭的人群,所以我们的车型定位叫“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家庭的第二台车”,我们瞄准的是今天中国广大消费的中间甚至偏下部的力量。这个其实从早期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也能看到一些规律,大家早期看到国内自主也好,合资也好,早期在汽车上研发的都是这样的相应产品,这样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是有广泛认知和群众基础的,这也是我们认为今天新能源转型之后,我们认为存在最大市场机会的地方。
在这么大的市场基盘之下,我们怎么去提供我们认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呢?首先第一个还是回归到产品本身,回归到用户今天对于新能源的基本认知。我基本上每周都会去友商的4S店或者体验店去沟通和了解,了解下来的核心诉求无外乎三点:一个是补能的效率,另外一个是补能的生态,第三个是残值,这些也是行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推出STEP平台第一款产品VC的时候,我们在充电方面做了非常多的投入,甚至我认为我们是在这个赛道,这个车型领域,在这方面投入得最大的。为什么?首先第一个,我们VC具备超级快充能力,8分钟可以从30%充到80%,几乎可以说是和加油一样快了。而且,我们VC同时具备换电功能,我们跟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联手做换电服务的定义,一个是在能源换电生态方面积极布局,另外一个是在整车换电功能体验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技术积累。所以在能源补给这块,我们这个价位、这个车型,我觉得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能有一个物超所值的整体感觉。
在整车智能化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投入,完成了很多的智能硬件、软件的拓展。在这一块我们是这么认为的,虽然这个车是定位在A级赛道,是一款小型车,但是实际上它应该也具备着与其他级别同样领先的智能化、科技化。结合刚才讲到的几点,会是我们整体上在技术方面、实力方面的破局点。
刚才您提到格局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大的。随着国家、行业,包括政府相应的部门给我们释放出的信号也好,释放出的有利条件也好,包括各地企业积极的态度也好,我们看到整体条件都是非常有利于新能源的发展。
另外我觉得盘子大了以后,参与者越来越多,对于行业来说是非常好的事。虽然我们给自己口号叫“最猛的后浪”,但是实际上我们对于所有新能源的前辈、对那些在行业里不断贡献的公司,都是抱着敬仰之情的。汽车行业都被说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我们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是有非常强的敬畏之心的,我们也感谢这些前辈分享的成功经验,帮助我们快速地去消化、学习怎么更好地理解这个市场。在今天这个市场格局下,大家虽然说有竞争关系,但是实际上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合作的心态,因为其实在中国今天新能源的格局下来看,其实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独立生存,我觉得不光是零和博弈,应该是共赢、多赢的局面。所以我们也希望深度地参与到整个产业链当中去,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和我们的供应商一起为新能源整个的生态,包括成本,包括整个产业上下游做到真正能够赋能,真正能够给大家眼睛看得见、能够体验到的好的产品、好的功能。谢谢。
Q:牟总您好,三个问题问您一下:第一,您刚才提到8分钟200公里续航的超级快充,还有你们之前提到VC的冬季续航抗衰减能力,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是采用了某些新的技术还是说通过什么别的方式来实现这些性能的提升?
第二,关于代工,代工是一个权宜之计还是说以后你们就选择代工这个方向?有没有计划,像有的轿车新势力一样,开始代工,后来选择自建工厂。
第三,你们的品牌定位是在什么样的高度?比如说是不是像蔚来那样,是一个相对高端的,还是说像有些造车新势力,相对是经济型的、大众化的品牌。
谢谢,就这三个问题。
牟露:首先第一个跟您解释一下,刚才您提到一个是8分钟快充技术,8分钟充电(行驶)200公里,另外一个是冬季IGBT(音)抗衰减能力,这几个点实际上都源自于我们在去年广州车展上提出的EEZI STEP1.0整车纯电平台的架构,我们是基于这个架构来的。首先第一个,整车EEZI STEP1.0实际上是一个完全正向开发的纯电车平台,这是我们的一个技术底气。我们轻橙时代实际上在整车方面相关的同事其实已经工作了有,长的已经十几年了,大部分都有从0到1做新能源的经历,从工程师到软件、到系统、到整车电子电气各个方面,其实都有一帮非常优秀的小伙伴,我们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我们应该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发布第一款车的同时,也发布我们的整个新能源整车平台的企业。基于这样的平台设计,我们不光有像您刚才提到的超级快充,还有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在软件设计和电池结构、电源管理方面的投入。这些加在一起都是我们整车平台当中的一部分。包括您看到,刚才介绍EEZI STEP的时候,我提到电池包尺寸兼容性、电池热管理、对动力结构方面的考虑。这几个技术要点实际上都基于整车平台架构做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代工和自建工厂,我觉得这是所有加入新能源赛道每个企业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当然了,我们也在非常积极地和相关的政府、管理机构进行非常有效的沟通。另外我们也在和对我们有意向的当地政府进行互动,包括未来我们落地的工厂可能性,以及去解决未来工厂和当地的经济如何进行融合共同发展,这些东西是我们今天确实是要重点考量的。但是我觉得目前最亟需要做的一件事,首先把我们的产品、我们的车,包括我们整个销售端的事情做好,工厂和代工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可能随着政府市场对我们的认可、消费者对我们的认可,我觉得这个事很快我们也会进行相应的解决,这个事情本身也会结合着我们融资的节奏往前推进。
第三个您说到高端和大众化,我们肯定是走大众化的市场路径,我们希望我们的产品对于消费来说,是具有高品质、高性价比、好玩的、好开的出行伙伴。我们还是比较脚踏实地的、务实的企业,希望未来在3-5年之内瞄准这个赛道深耕。谢谢。
Q:您好,想问一下咱们在渠道上有什么样的规划?谢谢。
牟露:渠道上是这样的,新能源与传统车企不光是从能源结构,还是说整车的设计、整车开发流程方面有一定区别,我觉得更大的区别来自于营销方面的思路转变。大家也可以看到传统意义上的营销网络主要是线下网点的形式,重资产投入,也有很多不透明的信息存在,这样的结构在如今还是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而特斯拉、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主机厂和我们之前看到的像移动互联网企业,比如说手机行业,或者是智能穿戴行业,大家思路基本上都是保持一致的,都是认为线上线下要同时进行发力的。对于我们企业来说,不管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消费者的角度,首先要积极地和互联网,甚至移动互联网进行拥抱,因为每一个消费者都是在线的,大家每天都被信息和数据包裹着。不管是从品牌还是从渠道,还是从用户的转化,甚至是从用户的运营角度,我们其实都非常希望去积极拥抱好的、大的互联网平台,跟他们进行非常好的合作。
当然,线下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今年也会开始做线下的体验店布局,我们所采取的方式是有直营和加盟两种方式,直营的店我们更加希望在当地成为和用户沟通非常有效的触点,希望一线的销售人员非常专业地能够解答用户的问题,给他讲解车的功能,甚至在产品共创方面,和我们的用户之间可以形成非常好的互动。当然我们也希望借助现有的合作伙伴和渠道共同拓宽我们车的营销网络。
Q:牟总,我想再补充一个问题。现在有一个说法,造车新势力身上都带着比较明确的标签,比如蔚来的服务、小鹏的智能化、理想的家庭感,轻橙时代现在有没有这种打算?或者是否希望给市场和消费者留下什么样的标签?
牟露:我觉得先不给自己身上做非常明显的标签,但是可能有些属性我们是避不开的。首先,我们是一个技术驱动的企业,是一个科技企业,我们经常讲我们的工程师和我们的设计师都是具备产品经理素质的,我们是一个因融而生的企业,我们的企业背景有整车制造团队、有互联网的团队、有用户运营团队、有品牌团队,我们也有非常懂数字营销的团队,这些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一个“融”的状态。今天单纯从每一个领域想去获取到全量用户都非常难,所以我们的企业叫“因融而新”,“新”其实就体现在我们运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创意、新的思维去做新的产品,这是我认为在我们身上具备的特质和标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