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视界报道】12月16日,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克强表示,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的变革性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激烈角逐,而在我们中国发展智能汽车也已经形成共识。我们的顶层规划以及产业政策日趋完善,技术研发逐渐进入商业化创新阶段。
以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克强的演讲实录: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就《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态势及高质量发展建议》向各位做交流。
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的变革性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激烈角逐,而在我们中国发展智能汽车也已经形成共识。我们的顶层规划以及产业政策日趋完善,技术研发逐渐进入商业化创新阶段。另外,我们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顶层战略发展技术上特别网络安全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智能汽车发展的焦点,技术研发逐渐进入商业阶段,而各个地方政策的创新推动商业化的发展也在通过各种方式示范等等不断推动产业的发展。另一个方面,在我们国家技术路线的探索与产业体系建设也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我们中国率先提出了网联化的理念和分解,网络化与智能化深度耦合正在形成明确的C—V2X的路径和领先的C—V2X的产业体系。
当然,在我们发展过程当中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和相关问题,包括国家顶层设计方面,产业发展方面,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以及测试示范应用以及安全保障支撑应用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提到在国家顶层设计方面目前缺乏重大的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部分法规也在束缚着产业的发展。另外,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缺乏协同战略引领,跨界融合特质理解相对比较片面,目前谈到的网联汽车主要是信息通信、互联网等领域,过于聚焦于车联网娱乐服务,缺乏对车辆工程的理解和适配,而单车自动驾驶是汽车公司仍遵循电子汽车产品的开发流程,缺乏ICT等交叉融合技术的引入。不同行业对智能网联企业的跨界融合特征认识不足,在系统定义、功能架构、关键技术等实施方面存在着困难,导致我们的产品技术方案落后,基础设施建设重复,系统数据封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急须具备融合特质的总体架构指导产品开发和产业推广。
在产业关键技术方面,我们缺乏系统重构技术,我们的相关汽车基础技术及器件仍受制于人,包括基础软件与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以及各类MCU芯片面临短缺,影响主机厂的产销量。此外,在仿真测试的软件、车规级卫星高精度地图定位、高精度线控执行器方面仍然存在着差距,产业链尚不完整,核心技术积累欠缺。在测试应用方面,网联融合进一步成分,城市级规模化的示范探索不足。在安全保障支撑方面,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备,包括现在面临着智能汽车使用所的问题,包括多部门出台的各种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相关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
因此,面临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发展智能汽车应该从一体化的架构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做积极的探索。考虑到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特征及社会属性,需要探索中国方案,难以采用国际上的单车智能发展路径,我们需要充分融合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技术路线探索相关方案。按汽车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是单车自动驾驶与网联汽车融为一体的新产品、新模式、新生态,智能网联汽车典型的信息物理融合的复杂系统,在其建设管理意义涉及到不仅是汽车,还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公共安全等多行业多领域,需要有一个更广泛的、协同的体系范畴下来解决智能汽车相关的发展问题。
在这里面,智能汽车的发展需要本地属性的新产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方案,对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内涵有三个方面来表达:第一,它必须符合中国基础设施的标准,包括道路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第二,符合中国联网运营的标准以及符合中国新体系下的汽车产品标准,未来在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的体系架构,包括未来智能汽车甚至在基础设施运营体系上需要网联运行,需要考虑信息安全体系,形成这样一个新的体系架构,未来发展这样一种称之为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首先需要建立这样一种方案的智能网联信息物理体系架构,充分融合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特征,以及未来五大基础平台为载体,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系统。
在构建一体化架构体系里面,我们需要涉及到汽车、交通、信息通信充分融合的系统,从这里可以看到信息物理系统,包括汽车和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移动互联得到信息映射空间,然后再基于数据空间来做相关的安全、节能、高效的协同应用,形成这样一个称之为信息物理系统。这样一种信息物理CPS系统是典型的称之为未来的物理和虚拟双向交互与协同的数字孪生系统。
在这样一个基础体系架构下面,我们需要构建行业共识汽车产品的体系架构,需要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基础平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包括云控基础平台、高精度动态地图平台、车载终端基础平台、计算基础平台以及信息安全基础平台这五大新的中央部件,新型的汽车零部件。
在这样一种称之为五大基础平台里面,最核心的是驾驶脑或者称之为计算技术平台,计算基础平台会诞生一种新的产业链,我们称之为1.5级供应商,可以看到现有的传统的汽车电子产业链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主机厂是这样一个生态体系,未来智能网联时代出现一些新兴的跨界技术,包括处理器的异构基础技术、基础软件框架、AI应用加速、数据共享和信息安全和高精度地图的基础支撑,这样一些关键的技术总成,诞生一个我们称之为1.5级计算基础供应商。
围绕这样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下到基础平台,发展这样的基础平台,通过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联合全行业已经形成中国的共识和标准。我们率先提出了计算基础平台的创新思想和先进架构,提出这是软硬一体的高科技平台,通过白皮书、蓝皮书和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我们得到了车用操作系统,包括标准体系和未来发展这样一套技术基础平台需要有我们的芯片、操作系统作为基础来突破。
在基于计算基础平台共识的参考架构下,我们现在已经组建市场化的主体,推进计算基础平台的自主研发以及产业化工作,包括两大平台、三大产品,包括自动驾驶的OS1.0,包括异构硬件,包括车云协同技术软件三大产品体系,可以支撑在一般的OS加一般的应用车辆以及平台车辆+边缘云支撑体系下面的生态体系。
现在我们联合全行业在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基础平台生态圈,联合行业里面的头部企业,包括主机厂,包括长安、上汽、长城、比亚迪汽车,包括关键总成的协同软件的华为等等以及新成立的国机智控推动汽车计算基础平台生态圈的建立。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发展基于5G的车路云一体化融合的控制系统,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云控系统在道路上行驶的智能网联汽车,通过路侧边缘系统与边缘云、区域云以及中心云最后形成了一套未来的基于4G、5G“车、路、云”一体化的融合控制系统,称之为云控系统。关键建立云控的基础平台,从现在在汽车行业里面应用的各个车联网垂直独立性的车联网平台可以看到,每个平台是烟囱形的,应用层和基础层是耦合的,各个平台之间的数据不是相通的,未来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基础上,对所有的基础平台首先进行纵向分层解耦,另外它的横向基础层实行跨域共用,建立这样一种云控基础平台,可以同时在这个平台上支持不仅常规的娱乐服务、出行服务、交通管理,同时可以支持自动驾驶。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未来汽车的关键部件总成,云端的云控基础平台。这样一种云控基础平台建立与传统的垂直的车联网平台相比,可以做到车路云一体化,性能得到综合提升。
在云控基础平台上,联合产业链各方为了将来增强智能汽车行驶的安全提升出行效率,降低能耗,加强管理这样一种系统规划,我们建立了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现在正在建立这个平台在做支撑,在北京市做自动驾驶示范运营用到网联云控自动驾驶支撑,另外也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来做各种示范和相关的支撑,相关的场景应用,包括未来如何联合行业协同推动未来这样一套系统的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建立。
下面谈一下未来产业的发展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未来高质量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根据前面谈到的,现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存在挑战性的问题以及现在正在推动的项目,我们认为未来要高质量地发展。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抢抓智能网联汽车网联化、智能化的窗口期,加强产业的顶层战略布局,围绕着智能网联、低碳,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以智能化、网联化技术为引进,推动电子化支撑共享化,促进产业在电驱动、智能网联、移动出行等领域协同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2、需要聚焦卡脖子问题,促进前瞻共性及平台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围绕着汽车产业的整体布局,应该加强智能底盘、车用操作系统、下一代感知系统、信息安全、相关智能系统的芯片、人车路云信息聚合平台等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建立全球竞争力。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产品自主创新,加强创新中心和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企业等单位的合作,通过技术合作来真正持续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
3、加强行业合作,打造多领域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智能网联汽车涉及汽车,需要交通、能源、信息领域的跨界融合,需要强化共识,发挥我们国家在信息通信包括北斗定位等技术领域的优势,赋能汽车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并且探索培育各类新兴产业形态,形成各类市场主体的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网状产业生态,真正意义上实现人车路云高效协同发展。
4、践行中国方案,成为全球技术趋势开放者与引领者。积极推动国家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重大研发项目攻关,大力投入基础技术研发,探索关键核心技术从基础技术研究、技术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应用到大规模应用的新机制。
组织行业机构攻关共性技术课题,共建设电子电气架构、线控底盘,基础软件等共性技术生态。研究符合中国国家安全和产品规模化认可的开发规范、技术标准,实现汽车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真正意义上提升中国标准的价值和地位。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