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视界报道】随着氢能的安全使用问题及燃料电池的技术和成本瓶颈已逐步取得突破,氢能产业发展开始进入示范运营阶段,并开展商业化探索。10月15日,在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国际氢能委员会(Hydrogen Council)和山东省工信厅主办的2020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上,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发布《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氢能发展迎来大好时机,长期来看要走零碳、低碳的绿氢路线,打造氢能产业商业生态圈。
第一,氢能产业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媒介,我们现在传统能源结构亟待调整。
2019年,非化石能源占全球能源供应只占16%,剩下的都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站别分别为33%、24%和27%。同时,清洁能源的成本不断下降,到2025年,预计风电、光电成本都会降到2毛5到3毛之间,因此,氢能发展迎来大好时机。
那么,如何构建清洁绿色高效的氢能供应体系?
首先是以工业副产氢为主的蓝氢,制取方式可以作为发展初期的氢能供应来源,工业副产氢包含轻烃利用、氯碱、焦炉煤气、合成氨合成甲醇,成本比较低,但是可以利用。
长期来看,要走零碳、低碳的绿氢路线,经济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关键在于降低电费,也就是用电成本。
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电费降到3毛钱每千瓦时,电解水的制氢成本能够降到每公斤20元以下。这样电解水之情的经济性有望提升。
接下来是储运环节,存在较大降本空间,国外已有相关经验将轻骑终端售价控制在40-50元/公斤以内。比如挪威从可再生能源到半集中化规模制氢,到50兆帕高压运氢到高效加注,终端的售价每公斤39元。美国加州也通过相应措施把氢源最终售价降到每公斤50元。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模式的加氢站氢气价格差异比较大,目前在每公斤30-80元之间。各个环节都有降本空间,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电价进一步下降,制氢、规模化液氢储运等技术成熟,氢气到站价格会大幅度下降。我国再生能源氢气比较丰富,将来“绿氢”具备成本优势,东北、华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比较大。
国内的液氢的生产及运输实现民用化后,储运成本将大幅下降。提高氢液化系统效率,通过改善预冷液化循环、改进压缩机和膨胀机工艺设备等途径,降低氢液化系统的综合能耗和投资成本。
第二个重点是建立全球领先的氢应用网络。
在交通领域,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推广应以商用车为主,截止2019年,国内已接入平台的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占比60.5%,公交客车占比39.4%。随着规模增长,至2025年成本有望下降超50%。
从全球角度讲,至2030年左右,部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车型将有望在多种使用场景中具备全生命周期经济性优势。现阶段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购置和使用成本仍然过高,需要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扩大规模,均摊成本,在业务起步阶段,应尽量保持多种商业模式(自营/租赁)的灵活性。
在能源领域,氢能是可以作为季节性储能方案,支撑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发展,也可以参与微型分布式能源网络,形成热电联供体系。
我国仍存在弃风、弃光现象,急需规模化、长周期的储能系统。在工业领域,围绕钢铁、石化、化工行业,实现工业部门的深度脱碳也是很重要的步骤。比如“绿氢”+直接还原铁工艺达到炼钢的零排放。
第三个重点是打造氢能生态圈。
从氢的产、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出发,依托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平台等多主体,逐步打造“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运营模式成熟、创新成果丰富、资金保障充足、示范效果明显、生态效应显著”的氢能产业商业生态圈。
愿景目标是到2050年,预计氢能会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达10%,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3000万辆,氢气需求量6000万吨,进入氢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