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蓝鲸动力,革了谁的“命”? - EV视界
app下载

前往苹果app stroe
搜索“EV视界”下载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技术  正文

长安新蓝鲸动力,革了谁的“命”?

【EV视界报道】在当前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许多汽车制造商在开发混动技术时,往往需要在燃油效率和动力性能之间做出权衡。这种折衷似乎成了混动车型的常态,很难实现两者的完美平衡。

而面对于此,这家企业终于坐不住了。

3月13日,长安汽车在重庆隆重举行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了其最新研发的动力解决方案——新蓝鲸动力。这一创新方案是在国家“863”计划的大力支持下,长安汽车积极回应市场需求,深入洞察用户心理,致力于解决用户痛点并满足其多元化需求的杰出成果。可以说,新蓝鲸动力的推出,不仅凸显了长安汽车在动力技术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

接下来,我们将对新蓝鲸动力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新蓝鲸动力技术概览

新蓝鲸动力系统是长安汽车倾力打造的全域全场景动力解决方案,旨在为用户带来卓越的动力体验。该系统由新蓝鲸混动专用发动机、双电机电驱动系统以及智慧驾驶管理系统(IEM)三大核心组件构成。这些先进技术的融合,使得新蓝鲸动力系统展现出“精”、“净”、“劲”和“静”四大显著特点。

1.精丨精益高效

蓝鲸动力系统搭载的混动专用发动机,凭借500bar的超高压燃油喷射系统、1.45行程缸径比以及150mJ高能点火技术,使其实现高达44.28%的量产热效率和47.03%的储备热效率,展现了其在热能转换效率方面的卓越表现。这一性能指标不仅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也意味着发动机能够更有效地将热能转化为动力,从而显著提高燃油经济性。

此外,新蓝鲸动力系统在双电机电驱技术方面展现了其创新性,提供了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一键操作,在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增程式(EREV)两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这种设计使得驾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驾驶场景和需求,轻松选择最合适的动力模式,从而享受到更加丰富和多变的驾驶体验。

还有就是,在增程器技术上,新蓝鲸动力系统实现了每升燃油可产生3.63度电的卓越油电转化效率,这一全球领先的性能指标大幅提升了燃油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显著延长了车辆的续航能力,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经济、便捷的出行选择。

最后,新蓝鲸动力系统搭载了创新的iEM高阶智慧动力控制系统,这一系统融合了先进的A-ECMS算法、动力源全域管理技术以及全地形驾驶自适应控制技术。通过智能导航系统,iEM能够实时分析路况信息,动态调整能量分配策略,确保在多变的驾驶环境中实现最优的能量利用效率。无论是穿梭于繁忙的城市街道,还是征服崎岖的山路,新蓝鲸动力都能为驾驶者提供流畅而高效的驾驶体验,以及强大而稳定的动力输出,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一次愉悦的旅程。

这些关键性能指标的卓越表现,无疑赋予了新蓝鲸动力系统在提升车辆整体性能方面的明显优势,并且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领域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而言,高热效率的发动机有效降低了燃油消耗,减少了尾气排放,显然这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高效电驱动系统的运用,使得电动模式下的续航里程得以显著延长,这不仅减少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而且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出行方式。

2.净丨低碳纯净

长安汽车新蓝鲸动力系统搭载的混动专用发动机,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更在环保方面展现了其深远的影响。该发动机能够在不依赖GPF(汽油颗粒过滤器)的情况下,满足严格的国6B+RDE排放标准,这一成就凸显了长安汽车在尾气排放控制技术上的先进性。

同时,该发动机已经为未来更严苛的国7排放标准做好了准备,显示出长安汽车对环保法规前瞻性的适应能力和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

此外,该发动机还实现了2万公里的长换油周期能力,这不仅减少了车主的维护成本和时间,也降低了因频繁更换机油而产生的废弃物,进一步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3. 劲丨强劲动力

长安汽车新蓝鲸动力系统中的数智电驱技术,以其超并联模式下超过200kW的强劲功率,为用户提供了充沛的动力输出。这一性能指标不仅确保了车辆在各种驾驶条件下都能拥有出色的加速性能,而且在需要额外动力时,如爬坡或超车,能够迅速响应,提供必要的推背感。

另外,超级增程峰值发电功率达到100kW,这一特性在提升车辆续航能力的同时,也为混合动力模式下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还有就是,电机的功率密度高达7kW/kg,这一轻量化设计不仅减轻了车辆的整体重量,还提高了能效比,使得车辆在保持动力输出的同时,降低了能耗。纯电电驱峰值功率达到230kW,这一性能使得车辆在纯电动模式下也能实现高速行驶,满足日常通勤和长途旅行的需求。

4.静丨静谧驾乘

新蓝鲸动力系统在噪音控制方面的优异表现,为用户带来了宁静舒适的驾乘体验。

据悉,怠速充电时车内声压级仅为37.9dB(A),这一数值相当于图书馆内的安静环境,确保了车内乘客即使在充电状态下也能享受到静谧的空间。电驱总成一米声压级控制在75.1dB(A)以内,这一水平远低于传统内燃机车辆的噪音水平,有效减少了机械运转带来的噪音干扰,使得驾驶过程更加平和。

更为突出的是,电机主阶次一米声压级低至60.0dB(A),这一指标的实现得益于长安汽车在电机设计和隔音材料上的精心调校。这样的低噪音水平不仅减轻了驾驶员和乘客的听觉疲劳,还有助于提升长途驾驶的舒适度。在高速行驶或城市拥堵路段,这样的噪音控制技术尤为重要,它能够让用户即使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新蓝鲸动力系统不仅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那作为消费者会得到什么样的体验呢?

而这,可以归纳为五点:

首先,在节能省钱方面,新蓝鲸插混车型的经济性表现尤为突出。每公里成本低至不到4毛钱,相比同级别混动车型,综合工况下的油耗显著降低了近10%,这意味着在同样的燃油量下,车辆能够行驶更远的距离,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燃油开支。

其次,静谧体验是新蓝鲸动力系统的另一大亮点。搭载该系统的xEV车型在怠速时车内声压级仅为37.9dB(A),这一数值几乎等同于安静的图书馆环境,为乘客提供了一个宁静的乘坐空间。即使在馈电加速场景下,驾驶舱内的纯电感指数也仅为VER7.5,保证了车辆在电动模式下运行的平稳与安静,提升了驾驶的舒适度。

第三,新蓝鲸动力系统提供了充沛的动力。即使在车辆负载较重的情况下,该系统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动力输出和加速性能,满足了驾驶者对车辆动力性能的期待。无论是城市道路还是高速公路,新蓝鲸动力系统都能够提供充足的动力,确保车辆的行驶性能。

第四,全地形适应性是新蓝鲸动力系统的另一项重要特性。长安汽车通过全地形驾驶自适应控制技术,大幅减少了加速过程中的油门变化和刹车过程中的制动频次,使得加速度变化率保持在低于4.15m/S3的水平,有效避免了晕车感的产生。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车辆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路况,无论是崎岖山路还是湿滑路面,都能提供平稳舒适的驾驶体验。

最后,质量保障是长安汽车对消费者的承诺。新蓝鲸动力系统遵循国际标准开发流程,确保了每一环节的品质控制,从而获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长安汽车的品质保证,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新蓝鲸动力车型时更加放心,也为品牌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展望与未来规划

长安汽车的新蓝鲸动力系统不仅为现有车型带来了技术升级,也为未来新车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预计在2024年,长安汽车将推出两款搭载新蓝鲸动力系统的车型:长安UNI-Z和深蓝G318。

这两款车型将分别定位于紧凑型插混SUV和中大型新能源硬派SUV市场,进一步丰富长安汽车的产品线。

而在电池方面,长安汽车也有长远规划。不仅在液态电池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在半固态和固态电池技术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展现了其对未来电池技术趋势的洞察和布局。

首先,液态电池方面,长安汽车通过材料改性和体系优化,不断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倍率。

目前,公司已经能够实现3C的充电倍率,并普及了5C的快速充电技术,同时正在预研7C的超快充电技术,目标是实现最快7分钟充电,续航能力达到400公里。这样的充电性能将大幅缩短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电动汽车续航焦虑。

而在半固态和固态电池领域,长安汽车致力于全新电解质材料的开发和关键工艺技术的突破。公司计划在2027年之前推动电池重量能量密度达到350-5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到750-1000Wh/L,这一目标一旦实现,将为电动汽车带来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高的能量效率。预计到2030年,这些先进的电池技术将实现全面普及,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长安汽车的长期规划显示,到2030年,公司将推出包括液态、半固态、固态在内的8款自研电芯产品,形成不低于150GWh的电池产能。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将确保长安汽车在电池供应链中的地位,同时也将推动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持续领先。

此外,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合资的全球领先工厂即将投产首款标准电芯,而首款CTV技术也将于2024年开始量产,预计成组效率将达到86%以上。这些技术的实施和产品的推出,将进一步巩固长安汽车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可靠、更环保的电动汽车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长安汽车的新蓝鲸动力系统是其在动力技术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展示了长安汽车在技术创新上的能力,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高效、环保和舒适的出行选择。随着新车型的推出和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长安汽车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0
生成封面
网友评论
登录后才可发表评论 发布
相关文章

长安新蓝鲸动力,革了谁的“命”?

在当前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许多汽车制造商在开发混动技术时,往往需要在燃油效率和动力性能之间做出权衡。这种折衷似乎成了混动车型的常态,很难实现两者的完美平衡。而面对于此,这家企业终于坐不住了。
刘昊编辑
扫一扫阅读完整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