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新:汽车与能源、科技、用户的“融合和竞争”将驱动产业变革 - EV视界
app下载

前往苹果app stroe
搜索“EV视界”下载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正文

吴志新:汽车与能源、科技、用户的“融合和竞争”将驱动产业变革

【EV视界报道】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汽车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正增长,这一年也有着诸多关键词,碳中和、数据安全、品牌向上……2022年即将到来,行业趋势将如何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12月25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年度之声上给出了他的见解和洞察,他认为,汽车与能源、科技、用户的这三个“融合和竞争”将驱动2022年的汽车产业开启变革新篇章。 

吴志新表示,对于2022年及可预见的未来,竞争日趋激烈的确定性和结果的“混沌”交织在一起,好像雾里看花、云中望月,但有一些力量将会推动汽车产业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融合、竞争将成为关键词。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经不仅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责任,更涉及汽车相关行业。能源绿色革命是汽车产业变革的驱动力;科技创新是汽车产业变革的牵引力;新生代用户则是汽车产业变革的需求力。

汽车+能源,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的纵深挺进

我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能源革命,双碳目标将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并深刻影响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为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减碳目标,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脱碳行动上积极响应。发达国家由碳达峰到碳中和普遍用时40-60年,而我国计划仅用时30年。可以说,减碳目标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双碳目标归根到底是要实现能源绿色转型,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的全面提升。但是在这场脱碳竞赛中,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低碳经济时代来临,碳排放权就等同于生产权、发展权、盈利权,高碳排放就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和制造壁垒。然而对于我国汽车产业而言,在诸多的挑战中,同时还蕴藏着诸多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是“危”、“机”共存。

我国新的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指出,要针对高碳排放企业实施差异化的定价机制,“高碳排放企业高收费,低碳排放企业低收费”;在国际贸易中,高碳产品也面临着碳关税、碳足迹等诸多出口壁垒,比如欧盟出台的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中已经有相关要求。因此,未来,不管是企业还是产品均面临着低碳发展的严苛要求。这一点也是未来“混沌”中显露的“确定性”。汽车碳排放是交通领域的主要碳排放来源,是社会碳控排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脱碳也成为了汽车行业不得不面对的、新的、刚性的约束指标。

全球汽车企业争相发布碳中和战略,俨然一场全球竞赛,大众集团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福特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现代集团2045年实现碳中和,包括中国车企在内的六家汽车企业在COP26上签署2040年前停止生产燃油车……碳中和战略背后,是汽车企业低碳制造、低碳产品、低碳商业模式的全方位竞争。

但是吴志新强调,碳中和并不是一个企业的事,也不是一个行业的事,而是需要产业链全盘考虑、以跨界融合的思维来系统解决问题。 

第一,坚持纯电驱动、多技术路线并举的低碳发展路线。以纯电驱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碳减排的关键点。要加快普及新能源汽车,重点在行驶里程长、油耗大、碳排放占比高的商用车问题上取得突破。在政策、市场双驱动影响下,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新车销量占比有望超过25%,而到2030年这个比例有望超过40%。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消费国,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重点发展纯电驱动、新能源的同时,不可忽视节能技术在传统燃油车上的应用。在看似“混沌”的“不确定”中,可以辨析出“纯电驱动”与“可再生绿色能源”相互加持、“确定性”的汽车产业未来发展主旋律。

第二,“狠抓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必修课。这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释放的重要信号,对于汽车行业也同样适用。聚焦产业链的节能减碳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使用阶段的节能减排,每个企业的成绩单必然决定了各自的发展前途,这也是“混沌”中的“确定性”。此外,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重构整零合作的创新体系,建立支持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政策体系,至关重要。

第三,“融合”是汽车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以纯电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与绿色智慧能源(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相互加持,是近中期实现碳达峰必然选择,汽车与智能化、网联化、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是道路交通领域最终实现碳中和必须突破的重要关口和“华山”之路。“主动拥抱”、“深度融合”、“全局优化”、 “系统发力”,必将成为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也是“混沌”中的“确定性”。

第四,构建科学的汽车产业全链条、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是汽车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今年《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顶层设计文件相继出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框架日益清晰,建立汽车行业碳管理体系的内外部条件日趋成熟,加快研究构建碳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一个科学的、适应国情的汽车行业碳管理体系,研究制定一个科学的《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是一个国家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也是“混沌”中的“确定性”。

汽车+科技,科技之于汽车是什么

科技进步所产生影响,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130多年的汽车发展历史充分印证,每一次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突破,都伴随着汽车产品颠覆性变化,实现新旧转换的代际的跨越,都伴随着汽车产业形态和生态的重构。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汽车产品的形态,重塑汽车产业。动力电池原理和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让沉寂百年的电动汽车,再次走进日常生活;人工智能、现代通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智能网联汽车进入我们的视野。

汽车的能源动力系统、驾驶操控系统、驾乘系统,颠覆了传统,智能电动汽车这一“新物种”,一改传统面貌,已不再是单一的交通工具,正加速衍变为高新技术集成平台,它所具有的万物互联的基因,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传统汽车产业的相对封闭的生态,实现了与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深度融合,一个全新的生态圈正在快速形成。在这一新的生态中,跨领域的交叉学科的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否能够顺应新生态环境下的科技竞争,占据了科技制高点,将深刻影响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这一点也是“混沌”中的“确定性”。

然而科技变革与创新不等于商业模式的成功。商业模式的成功,建立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基石之上。

“纯电驱动”的初心,是缓解化石能源压力,解决大气污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智能网联”的初心,是解决道路交通安全,提升群体交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问题。脱离了初心和使命的科技创新,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新能源汽车,必须以大量消纳可再生能源、助力发电效率提升,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根本目标,大力推动与绿色智慧(电力)能源系统的协同、融合。

其次,以“智能化、网联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智能网联汽车,必须以解决道路交通安全、提高群体通行效率、提高驾乘体验、降低能源消耗为根本目标。

吴志新指出,必须在大量解决传统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全面解决智能化、网联化所带来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如网络、数据等安全问题,政府的监管势在必行。正如亨利·卢斯曾说过“负责任的自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还必须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实现深度融合,很好解决群体交通通行效率和能源消耗问题;三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焦点,在于大算力芯片、感知系统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软件、OTA以及安全监控保障平台技术等,这些过去传统汽车OEM不关心领域的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决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这些新领域的人才竞争,也将白热化,“抢人大战”已经打响。这同样也是“混沌”中的“确定性”。

汽车+用户,争夺用户的“战役”升级

今年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周年。在这二十年里,中国经济以及汽车产业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中国新车销量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2021年有望实现3年来的首次正增长,2022年的销量预计有望超过2700万辆。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压舱石”和“定盘星”。

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汽车市场将面临体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双重叠加的挑战。首购与增购、换购、新中产、Z世代、女性、多胎家庭等不同群体的用车需求将出现截然不同的差异,这些用户需求的变革将深度地改变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

可以预见,汽车企业争夺市场和用户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在如此竞争激烈、多变的环境下,我们的民族汽车品牌如何实现突围?

《资本论》里有这样一句话,“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民族汽车品牌做不好,对于企业本身的影响是巨大的。市场光景好的时候,即使是弱势企业也能享受到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红利;当市场下滑、竞争加剧的时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就更加明显。在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这条路上,大多数企业仍然在摸索着答案,这是一场长期的“长津湖战役”。如何才能取得这场“长津湖战役”的胜利?吴志新建议,深度绑定用户,形成与用户共荣共生的发展理念。

首先要坚信的是,民族汽车品牌一定大有可为。去年习总书记在一汽集团考察时提出“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民族汽车品牌向上是关系汽车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当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最紧迫的需求。现在,一大批优秀民族品牌崛起,国货可以跟品质划等号。随着国货口碑的日益提升,国潮文化在年轻人中兴起。这些后浪们强调自我价值和感受,但同时也容得下多元的文化以及价值观,他们选择汽车时不盲目追求品牌的国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更注重个人体验,从而对民族品牌更宽容与开放,中国民族品牌迎来最好的市场机会。今年1-11月民族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达44.1%;11月,一些新势力企业只依靠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已超过1万辆。

其次,要作好产品建设。谁抓住了这个时代用户的心,谁就抓住了市场。而这个抓手一定是产品,是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的产品。民族汽车品牌向上,需要“由内而外”的修炼,不能“品牌向上”而“产品向下”,要深耕产品硬核实力以及依靠技术创新,来引领品牌向上。只有做实产品,才能建立品牌忠诚度和认可度,才能让更多的用户敢于“盲订”。

再次,要找准适合品牌调性的营销方案。信息大爆炸时代,在产品打磨好之后,要深挖出产品的亮点以及核心卖点,持续不断围绕品牌调性开展营销,才能吸引有相同认同感与价值观的潜在用户。民族汽车品牌的标签现在可能是不清晰的,一定要抓住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树立好自己的品牌调性,打造良好的品牌IP,使品牌营销真正能够为产品带来附加值。这也是民族汽车企业不断打磨文化自信、品牌自信的必由之路。

第四,用户共创是品牌与用户深度融合的很好尝试。随着汽车消费理念的持续升级与深化,如何精准捕捉到用户的需求已成为产品规划与设计的关键。民族汽车企业可以尝试构建汽车用户共创体系,以用户的需求为原点,让领先用户深度参与到品牌的定义、设计、命名、制造、营销等诸多环节中,使产品呈现“千车千面”甚至是“一车多面”,塑就以“人·车·企业”相互联结的新生态模式,打造品牌建设与用户需求共鸣的良好局面。

另外,要拥抱年轻一代,一定要知道新一代年轻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他们关注的汽车是什么样。民族汽车品牌要积极做最懂年轻人的品牌。品牌与产品建设要真正走入年轻用户的使用场景,与年轻用户同频共振,激发年轻人对于品牌的认同感,真正做到“出圈”。

当然,要给予民族汽车品牌一定的耐心和隐忍度,要客观、公平的看待品牌向上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鞭策民族汽车企业,把品牌向上工作做好。

中汽中心深入践行国资央企的责任和担当,联合骨干企业,发起了“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计划”,持续研究民族汽车品牌向上的体系和路径,来助力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
生成封面
网友评论
登录后才可发表评论 发布
相关文章

斩获功能安全车型 江淮瑞风RF8为何拥有如此成就?

【EV视界综合报道】此前,主题为“新质电安全 领创新格局”的第二届电安全大会在天津成功召开。针对新能源汽车电安全问题多样化、复杂化、系统化的特点,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经过一年来的完善和迭代,发布了2025版新能源汽车电安全技术验证体系。经NESTA技术委员会评议,共有19款产品凭借其在六维电安全验证中的突出表现获评年度车型,在这其中就有江淮瑞风RF8车型斩获了功能安全车型。

2024年11月19日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第二届电安全大会领创新格局

【EV视界综合报道】2024年11月8日,主题为“新质电安全 领创新格局”的第二届电安全大会在天津成功召开,来自政府部门、行业机构、汽车企业,及新闻媒体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会议。

2024年11月12日

携手人民日报海外网 NESTA新能源汽车电安全专题上线

【EV视界综合报道】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绿色、安全出行的追求和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安全”技术水平正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2024年8月9日,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在人民日报海外网正式上线新能源汽车电安全专题——NESTA新能源汽车电安全技术验证(New Energy Vehicle Safety Technical Assessment)专题。

2024年08月09日

吴志新:汽车与能源、科技、用户的“融合和竞争”将驱动产业变革

【EV视界报道】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汽车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正增长,这一年也有着诸多关键词,碳中和、数据安全、品牌向上……2022年即将到来,行业趋势将如何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12月25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
杨晓红编辑
扫一扫阅读完整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