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视界报道】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各界高度关注下如期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创新引领,跨界协同,加快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的主旨演讲。万钢主席的发言全面回顾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阶段性成就与挑战,并从统筹协调、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万 钢
万钢主席首先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概述。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770.7万辆,同比增长24%,市场渗透率达到19.3%。其中,中国以1286.6万辆的销量继续领跑全球,同比增长35.5%,市场渗透率高达40.9%。欧洲市场虽略有波动,但2025年初已呈现回暖趋势,同比增长约20%;美国市场则持续增长,销量同比增长10%。这些数据表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快速扩张,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其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均处于领先地位。
万钢主席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2024年,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占比达到40%,显示出消费者对多样化技术路线的高度认可。此外,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也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2024年底,全国公用充电桩保有量达到357.9万台,私人充电桩保有量达到923.9万台,桩车比进一步优化至1:2.4。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奠定了基础。
中国汽车产业的阶段性成就与挑战
万钢主席强调,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统筹协调与系统性布局。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排名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总销量占比达到85.4%。动力电池、电驱动、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体系,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接近2000GW,占全国发电总装机量的56%。智能驾驶基础设施也在快速发展,全国20个城市开展了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开放测试道路超过32000公里,测试里程超过1.3亿公里。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万钢主席指出,混合动力汽车和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2024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0%,显示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技术的进步,混合动力汽车的综合油耗显著降低,节能和减排效果显著提升。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工程也取得了积极成效,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到28000辆,主要应用于商用车领域。商用车的碳排放占汽车交通碳排放的52%,因此燃料电池汽车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万钢主席认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液态动力电池、固液混合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应用正在全面推进。固液混合电池已实现小规模装车应用,全固态电池则处于研发和中试阶段。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管理。
在智能网联化建设方面,中国已初步构建了车路云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功能结构。2024年,L2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新车渗透率达到57.3%。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云端计算平台与车端的协同,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具身智能”。此外,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推进,北京亦庄的高阶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实现车均拥堵时间降低30%、行车速度提升50%的显著成效。
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万钢主席强调,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外资和合资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的产业资源优势,与本土企业深化合作。通过“一带一路”、RCEP等契机,中国将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高质量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智能发展。
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动力电池、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通过构建车路云协同的智能网联体系,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同时,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全环节的应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万钢主席呼吁,中国汽车产业应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汽车产业共同体。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和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
写在最后
万钢主席的发言全面阐述了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中的阶段性成就与未来方向。他强调,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协调、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的共同支撑。通过深化开放合作,推动技术突破,中国汽车产业将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绿色、低碳、智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